长时间的运输还会影响材料的测试效果:“材料合成出来前两天检测的效果最好,快递不一定能保证材料需要的储存温度。”数据准确性对方心的实验至关重要,她正在尝试合成的材料和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息息相关。“提高它们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就有可能降低假阳性的概率。”方心解释道。
方心摄影作品
进入新冠疫情暴发的第三个年头,不少城市在一年内会多次遭受病毒的冲击。谢萱的老乡微信群里,有同学哀嚎:“实验室反复解封又关闭,我的细胞已经来回冻存3次了!”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李聪发现,疫情似乎给高校带来了长尾影响,“封闭对科研的影响很大,学生们进不来、教授们进不去,而线上交流并不能完全替代线下面对面的讨论。”
疫情同样对国际交流造成了影响。在复旦大学原本的培养计划中,有一部分研究生将前往世界各地先进的实验室交流,或参与国际专业学术交流会议,但疫情显然暂时影响了这些交流。“虽然我们也在尽力地弥补,但影响依旧存在”,李聪说,“我们只能想办法把损失降到最低。”
一些和科研相关的比赛也受到了影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电子信息专业的陈启差点被疫情耽误了比赛。他原本打算参加2022年5月24日举办的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简称RMUA),“本来我们3月初就会回到学校,用2个月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但由于疫情,团队成员无法正常返校,在购买基础无人车后项目就暂时停滞了。
陈启很无奈,小队队长在家附近租了一间空房间,没有专业技术设备和团队帮助,他只能一个人在家进行前期工作。
陈启和队友在RMUA大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5月1日,陈启所在的机器人小队终于在学校团聚。“大家都回来之后,从5月1日到5月25日,整整20天时间里,我们都没有12点前回过宿舍”,陈启和成员们疯狂追赶着进度,早上八九点到达实验室,凌晨一两点才回来。“从单车代码跑不通到系统集成,有很多代码写完之后的运行,运行之后不断地试错,不断推翻之前的结果重新构建规划……”
“最后成绩就是进了16强,如果没有这个疫情,可能能进八强。”陈启说。
返校后,陈启和队友抓紧时间组装好了机甲。受访者供图
契机
不过,李聪总是安慰学生要看到“疫情的两面性”。他说:“疫情虽然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科研进程也能够慢下来沉淀一下,这是平时不可能实现的。”
“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有很多时间整理科研数据,进而能提高后续实验的效率;对老师而言,他们可以用这块时间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梳理和优化,从而找到更好的研究方向,为下一个科研项目做准备。”李聪说药学院的研究生们,疫情期间也在尝试不依赖实验室产出一些科研成果,这也是他们未来一个新的努力方向。
今年的三四五月正是许多大型科研项目申报的时间。而与去年同期相比,药学院今年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申报与省部级项目合计32项,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很多同学回到实验室后会发现,由于做好了足够的基础理论准备,实验的效率和产出大大增加。从这个角度看,疫情虽然是很糟糕的一件事,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会。”李聪说。
疫情封控限制了人和物的位置,但也为生活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李彤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的博士生。自学校封控以来,实验室研究处于全面停止状态,李彤正在进行的动物实验只能被迫暂停,这是她项目的最后一环,“药物制剂的效果判定需要在小白鼠的体内进行测试,如果没有完整数据支持,对我的实验论文是影响比较大的。”
但在李彤看来,疫情算是给了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她保持了“早睡早起、按时吃三餐”的作息和饮食规律,有空还会做一下运动,“之前我们都是两点一线、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能休息一段时间好像也不错。”
经过3个月的封锁和各种延期,青年硕博们仍在适应疫情下的收获与失意。
7月6日杨智的文章顺利发表见刊,她的付出没有白费。7月24日,谢萱终于再次进入了实验室,而她的综述也终于被接收了。但她的植物全部都死亡了,只能重新种植。“疫情对我们的影响至少是半年,但现在至少能重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