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根据这些年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这么多年来,在对抗心脑血管的过程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降胆固醇。那问题来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什么危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到多少合适?是越低越好吗?我们来了解一下。
人的动脉血管壁在显微镜下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内膜、中层、外膜,血液在整个血管腔里面流动,血管内膜是光滑的,像打磨过的地板一样。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影响,会使动脉内膜变得粗糙,通透性增加,因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渗透到血管内膜下,在内膜下积聚、形成炎症反应,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个“疙瘩”,这个“疙瘩”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比较大的血管里面,如果斑块比较小的话也不容易引起血管堵塞,但是在比较小的动脉里面,斑块就会或多或少地堵塞血管。斑块逐渐增加,血管堵塞就越来越严重。斑块不稳定的话会破裂,诱发血管内凝血机制,血小板等凝血物质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就有可能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完全中断。我们常听到的心肌梗死、脑梗死、肢体动脉闭塞坏死很多都是经历了这么个过程。
从上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低密度脂蛋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容易想到如果把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一些,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减少,或者直接把低密度脂蛋白降到没有,是不是就不会有动脉粥样硬化了?确实在十几年前,在医学界也存在这样的声音,说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没有下限,越低越好。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这种极端的做法必然带来另外一方面的健康问题,因为胆固醇在人体里面也是有它自身的生理功能的,比如说它是合成我们人体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某些激素的合成的原料。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一些指南的建议,目前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目标做了几个细化的分层。要求将那些已经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如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周围血管闭塞等人群,他们属于极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到1.8mmol/l。对于高危人群,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4.9mmol/l或者4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者高血压合并较多危险因素的情况,要求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发病中低危人群,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3.4mmol/l以下即可。
总之,低密度脂蛋白确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降低它的时候并不是越低越好,因为它也是人体所必需的。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获益就没那么多了,需要从别的方面再努力,比如戒烟、减重、控制血压、控制血糖、适当锻炼等,才能全面、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关注知心蓝医生,了解更多心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