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搞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讲何首乌的。
怎么说呢?
事情源于某大学感染科一位医生,在网络平台写的一篇贴子:
一个结婚12年未能怀孕的女性,终于通过试管婴儿怀上了双胞胎,但却被查出重度肝损伤。
该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在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疾病后,医生们懵了。
心想:怎么回事啊?该检查的都检查了,怎么还搞不清病因?
最后,这位孕妇患者拿出了一直在吃的保胎药。
该医院医生一看保胎药,差点破口大骂,喊着:“就是它!”
谁啊?
定睛一看,原来这个保胎药的第一味药是制何首乌。

这下,医生们恍然大悟、七嘴八舌、踊跃发言。
甲医生:“***的,这药怎么还没被踢出《中国药典》!”
乙医生:“剧毒啊这药,伤肝肾!”
丙医生:“幸好我们发现的早,不然孩子就完蛋了!”
在一番激烈的言语斗争后,大家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观点:
首先让孕妇停药;
其次何首乌有剧毒,任何人不可再吃。
发展到最后,这位医生写的该病例被大量转发,甚至被一些“好心人”单拎出来,做了好大一篇文章。
那文章通篇看下来,无非呼吁了两点:
第一,呼吁大家远离何首乌。
第二,苦口婆心劝大家远离中草药,认为中草药能够给人体造成严重的肝肾损伤,可致死!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啊!
太搞笑了!
针对被骂的中药何首乌,这次,我要站出来为中医药说几句。
首先,我们祖先用了两千年都没事的何首乌,为何到了近现代就开始变得有剧毒了?
况且为什么古人很少在典籍中记载何首乌有剧毒,而现代却出现了很多这种说何首乌有剧毒的报道?特别是国外?

年长的朋友,肯定会发现从2006年开始,英国首爆【中药何首乌害人】的相关报道,甚至在报道中将何首乌的毒性伤害描述的比西药造成肝肾损伤的数据还要大!
这是什么意思?特有所指?欲盖弥彰?
同时,英国的这篇报道也拉开了“反何首乌、反中药”的时代。
其次,那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截了个图:

看到了吗?
又是一个拿西医成分论来攻击中医的人。
我还是那句话。
中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所依据的理论也皆不相同,包括治疗思路、治疗方式、制药流程。
西医看局部,中医看整体。
在中医上,成分代表不了一味中药材;单一成分有毒,也不能充分说明这味中药材有毒。
举个例子:把你的胳膊卸下来,就能代表你这个人了吗?
你看,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此次事件,不免让我想起了长期备受争议的中药——细辛。
临床上,我们遇到过很多被细辛吓跑的患者。细辛也被骂的没有立身之地。
细辛中含有成分马兜铃酸,说马兜铃酸有毒。
可你见过哪个中医在开药的时候给你一袋马兜铃酸?告诉你这玩意能代替细辛?
中医就从来不会用成分,治病!
比如人参,被普遍认为其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
但人参皂苷在人参叶里面含量最多,可我们用药用的也不是人参叶啊!
再比如当归这味药材,有补血活络的功效。
那按照成分论来看,只要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阿魏酸就可以了。
但我们中医用当归,却是要看整体。
当归被细分为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而不同的部位在中医临床应用上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阿魏酸含量检测合格了,但该用当归头的地方却用了当归尾,那岂不是不能治病反而还害了人?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回到毒性这块,有些中药确实有毒。
但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准则——讲究配伍(药材与药材之间相互配伍,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