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治疗黄疸常用的方剂:茵陈蒿汤。
在伤寒论的原方中,茵陈蒿汤三味药的比例是3:2:1,为什么这么个比例呢?
因为这三味药分别作用研究时,并没有什么利胆的效果,而一旦严格按照原方配伍使用,就会发生明显的利胆效果。
另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一篇硕士论文中,对于细辛搭配不同药材产生的影响做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细辛与甘草、细辛与附子配伍在一起时,成分马兜铃酸变化很大,毒性被大大削减。
通过正确的配伍来发挥药材的特性,这就是中医讲究配伍的魅力所在。
明白了吗?
以后再遇到有人说,某中药中含有有毒成分不能吃的时候,你就把这一套理论甩给他。
回到开头提到的那篇“好心人”做的文章。
在他的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怎么说呢?
该作者的中心观点就一句话:由何首乌事件上升到整个中药,认为中草药能带来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
当然,不止如此。
2019年2月,世界顶级医学期刊《胃肠病学》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叫《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
该研究文指出——长期摄入中药和保健品是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的首要风险。

这还没完。
写这篇研究文的作者是,上海某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茅姓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n医院陈姓教授。
二人明确指出:包括何首乌、雷公藤在内的中药,以及中医方剂学的小柴胡汤等都对肝脏有损害。
说实话,我这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小柴胡汤伤肝肾。

来!我们来看看这两位教授得出这样一个荒谬结论的根据究竟是什么?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他们做的研究是回顾性调查。
就是在患者发生了肝损伤之后,再反推他们是因为近期服用了某种药物造成的肝损伤。
但这样反推的话,有一个很大的漏洞。
这些患者是先服的药发生了肝损伤?还是之前就有肝损伤,没被查出来?
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该文作者按照国际惯例将传统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归为一类,却将西药分为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感染药等。
从区分上来看就没有认真对待中药,将不同类别的药都归为中药。

如果其中有一类非中药的药材引发了肝损伤,那岂不是要中医背锅?
第三,中医医师的数量不像西医医生那样多。
中医医师数量本就少。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很多人得不到中医教育,甚至也找不到中医师看病,只能自行服药。
而且自行服用草药、药酒以及非中草药的保健品的患者可能更多!
如果这个环节发生事故,岂不是也要中医来背锅?
何其冤枉!
所以,上述中所有人提到的中药草伤肝肾一言论,漏洞百出,如此不严谨的研究文怎么还能被刊登出来?!
希望以后,相关研究团队组织能够开展设计科学严谨、证据等级高的研究,而非妄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