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很常见,因为太经典反而不温不火。
不像酒渣鼻国际接轨成“玫瑰痤疮”,近年来变得炙手可热满天飞。
面部是脂溢性皮炎的好发部位,尤其鼻翼旁、眉毛周围等。
黄红色斑片,程度不一的瘙痒不适,配上油腻性或干燥鳞屑是标配。
总给人吃多了什么,或没洗干净的感觉,除了不适,还有不爽,对社交带来很多困惑。
知道病因和发病机制,才能更好地治疗和预防。
一、炎症
既然是皮炎的一种,当然要抗炎,尤其是急性期红斑瘙痒明显的时候。
以往常外用激素,包括用于头部的康王洗液,因为激素够强而短期效果明显,但容易复发,长期使用有可能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
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属于非激素药膏,抗炎效果和中效激素类似,属于近年来的新起之秀,好转后也要逐步减量。
二、马拉色菌
属于真菌的一种,其实正常皮肤上也是常客,属于条件致病菌,不仅仅引起花斑糠疹和毛囊炎,和脂溢性皮炎同样关系密切。
酮康唑、联苯苄唑等外用抗真菌药可以有效治疗脂溢性皮炎。
用于头部的二硫化硒、采乐洗剂甚至硫磺膏都通过抑制真菌起效。
三、皮肤屏障。
皮肤屏障受损是许多皮肤病的重要原因。
除了角质层的物理屏障,上面所说的皮肤微生态和免疫也不容忽视。
尤其炎症缓解后,通过一些保湿修复的功效性护肤品,配合一些舒敏类光电治疗,可以很好减少复发。
虽然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溢出区,但皮脂腺分泌旺盛是否是其主要病因,反而遭到越来越多质疑。况且除了口服的异维A酸和某些激素类,没有一种外用药能控制皮脂分泌,过度清洁更是损伤皮肤屏障的常见误区。
急性期抗炎、稳定期修复,促使皮肤表面的微生态保持平衡,保持一定耐心,是防治脂溢性皮炎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