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是从使用方法上来说,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用降糖药两大类,注射用降糖药以前只有胰岛素,胰岛素虽然种类繁多,有长效的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超短效的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以及短效与中效胰岛素组成的预混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30、50等,无论哪一种,除了能够静脉注射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之外,其他都是皮下注射。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类新型的注射用降糖药,其不属于胰岛素,在作用机制上也有与胰岛素有所不同,这类药物就是以利拉鲁肽为代表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除了利拉鲁肽之外,还有艾塞那肽,艾塞那肽微球,度拉糖肽,贝那鲁肽,利司那肽,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等,一共7个品种。
那么,同样是注射类降糖药,两大类药物究竟有啥区别?
降糖机制
各种胰岛素制剂都是模拟人体自身分泌的天然胰岛素或经过结构改造后的胰岛素类似物来降低血糖的,而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除了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之外,还可以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并延缓胃排空,中枢性抑制食欲,减少进食量等多种途径发挥降糖作用,也就是说,其降糖作用除了胰岛素这个作用靶点之外,还有其他途径,能更好的控制非胰岛素相关的血糖升高路径。
不良反应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低血糖风险和体重增加,而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因为是葡萄糖依赖的方式降低血糖,也就是说,血糖升高时促进胰岛素分泌,血糖不高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这种智能化的降糖方式使这类药物单独使用很少引起低血糖,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禁用于甲状腺髓样癌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以及多发性内分泌瘤病2型患者。
临床应用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主要用来降血糖,而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除了降糖作用之外,还具有减轻体重,降压,改善血脂,保护胰岛β细胞,心脏保护作用等多种降糖作用之外的临床获益。适合伴有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以及上述疾病的高危人群。3.0mg规格的利拉鲁肽是获得FDA批准的减重药物 ,可用于BMI≥27kg/m2且患有一种或多种肥胖相关合并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人群。
给药频次
各种胰岛素制剂,由于作用时间的不同,给药频次也不尽相同,短效制剂一般需要一天给药2-3次,长效制剂一天给药一次,而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也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长效和超长效制剂,短效和长效制剂包括利拉鲁肽,利司那肽,贝那鲁肽,艾塞那肽,每天给药1-3次不等,而超长效的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周制剂和洛塞那肽,都是每周注射一次。
特殊人群
胰岛素制剂可用于儿童,妊娠期以及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但是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在这类特殊人群中的使用则存在局限,目前我国尚未批准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也不推荐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使用;胰岛素制剂可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而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则不能用于上述人群。#健康真相馆##健康科普排位赛##健康热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