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柯志勇
图 | 来源网络
2~3岁宝宝不会说话有问题吗?
宝宝说话迟,常常是令父母揪心的事。
看到邻家宝宝2岁还不到嘴巴就很甜了,自家宝宝3岁还是开不了口,谁能淡定?
“是不是舌根(舌系带)太短了?”这是爷爷奶奶最常见的判断。
但在诊室,我却要他们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宝宝听力有没有问题?”
“宝宝平常能理解大人的话吗?”
“宝宝有没有自闭倾向?”
儿童正常言语发育
宝宝说话的能力,也就是语言技能,分为接受能力(听力和理解)和表达能力(说)两部分,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宝宝听力一般在出生时发育就比较好,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却需要随大脑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
下面的表格把宝宝的“听”和“说”的发育过程做了简单的罗列:

言语功能的完成
言语功能的完成,涉及到“听”和“说”,其实中间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脑对听觉的处理(理解)和对发音的调控。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描绘。

第一步是声音的获取。
声波通过鼓膜——内耳,经听神经将信号传递到大脑。通常情况下,这是触发对话、沟通的初始信号(产生说话的需求),当然,如果是您需要主动发布命令,那是另外一回事。
“听”还涉及到“说”的发育,人们学习说话,首先需要听到“正确”的音是怎么样的。模仿时除了对口型,还需要对自己发出的声音进行校正,以符合“正确”的发音。这是一个反馈过程,如果听力缺陷,不但听不到别人怎么说的,也无法知道自己是怎么说的,从而不能校正自己的声音。俗话说,“十聋九哑”,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步是大脑对获取的声波信号进行处理。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要理解这些声音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如果智力太糟糕,理解不了,也几乎就是“听而不闻”了。
准确理解别人所说的意思之后,大脑还会做出决定——要不要答应?如果不想回答,就当“耳边风”了。决定回应之后,大脑将会协调支配口、舌、咽喉和声带的神经,将神经信号发出。这个环节出现问题,精细的协同信号无法发出,大脑也只能“干焦急”。
第三步是发音器官(声带、舌、呼吸肌及面部肌肉群)接到大脑发出的信号,协调运动产生恰当的声音,完成“说话”。
如果这些器官出现问题,发出声音可能没问题,但就是不准确。

如何判断宝宝言语异常?
首先,需要理解宝宝言语发育规律。不同年龄段言语能力是不同的,每个正常宝宝言语能力的发育也有快有慢,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都是正常的。
如果明显落后,则需要分析原因。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排除听力障碍(耳聋)导致的言语障碍,第二个是排除智力缺陷或者脑病引起的理解能力或发音调控障碍,第三个是排除表达意愿的问题。自闭症或者相关疾病患儿缺乏表达、沟通的意愿,言语发育自然会受影响。
排除了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正常”的说话延迟了。
至于舌系带过短,其实是不会导致说话迟的。舌系带过短引起的是发音不准确,这种情况也见于严重的唇腭裂和声带疾病。
孤立性表达性言语障碍(晚说话综合征,late talker syndrome)
这是一种“正常”的说话延迟,一般为回顾性诊断(毕竟,需要回过头来才能最终确定说话迟原来是“正常”的)。
这种情况多见于男孩,常常有家族史。除了说话迟外,理解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与同龄宝宝是一样的,一旦开始说话,则表达清晰。这种状态不影响宝宝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属于正常的变异,无需担心。
#袋鼠健康超能团# #儿童语言# #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