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中,有人喜欢夏季,有人喜欢冬季。而在饮食上,有的人喜欢吃热的,也有的人愿意吃凉的。在生活上,有的人喜欢动,也有的人喜欢静。而这些都是与我们的体质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认为,人的体质不仅受先天因素影响,与后天所处环境、生活方式等均有密切关联。中医理论一向重视体质研究,《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和人的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应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耐受力来选择药味的“厚”和“薄”。医圣张仲景也曾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人体有寒、热、虚、实、燥、湿等偏颇,用药上则各有侧重。所以我们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调养,才能有效的防病、保健。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现代中医将国人的体质分为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过敏、平和9 种类型,其中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状态,其他 8 种体质都略有偏颇,需进行适当调养,以令其向平和体质转变。
如今有很多人患有一身的疾病,每天都要吃大把的药,可以说是把药当“饭”吃了。而中医最讲究:上工治未病。如果我们一天三餐可以健康合理的饮食,我就可以把饭当“药”来吃。而汤、粥又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滋补佳品,具有品种多样、取材广泛、制作简单、美味、易消化等特点。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充分利用汤、粥来提升我们和家人的健康水平!
今天我们先来谈谈气虚体质。在我们周围会有这样一些人,平时精神状况就较差,动不动就觉得很累很疲乏,身体抵抗力也不好,天气稍有变化就容易感冒,这类人就是气虚体质。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气不足,便是气虚。大病久病、过度用脑和重体力劳动者及长期节食的女性容易形成气虚体质。气虚日久,容易发生肥胖症、内脏下垂等疾病。
气虚者则多表现为功能上的不足,主要同肺脏和脾脏有关联。正气不足,重在益气。因此,调养上也要从这两脏着手。
体质特点:
•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
•容易疲乏,精神不振。
•冬天怕冷,夏天怕热,适应性差。
•易出汗。大便易稀溏,小便颜色清且量多。
•抵抗力差,易患感冒等,患病后不容易恢复。
•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养生法则:
•饮食以健脾益气为主。冷热适度,多吃性质偏温的食物。
•饮食忌滋腻,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脑力劳动者注意不要过度思虑,多参加运动。体力劳动者则忌过劳。
•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过冷或过热。
•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发火、悲伤等。
饮食宜忌: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体质者宜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小米、甘薯、芡实、黄豆、白扁豆、香菇、胡萝卜、莲藕、牛肉、鸡肉、鹌鹑蛋、红枣、葡萄干、桂圆、蜂蜜、泥鳅、鳝鱼、黄鱼等。气虚体质者要遵循“缓补”的原则,要慢慢补、细水长流,不要用辛温大热的补品(如大量的人参等)蛮补。
小米是我们常吃的谷类之一,素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之说,小米富含蛋白质、糖类、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中医认为,小米性微寒、味甘,归胃经,有健脾和中、补虚损、健胃除湿、安眠等功效,适合气虚的人日常食用。小米熬粥后营养价值丰富,表面漂浮的“米油”有“代参汤”之称,适合一般人群,尤其适合老人、久病及产妇。
鸡肉是我们常吃的禽类肉之一,它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含有多种营养素。中医认为,鸡肉味甘、性平,能温中益气、补虚损、强筋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尤其在冬季,多喝一些鸡汤于预防感冒,缓解咳嗽、流涕等外感风寒的症状有益。鸡肉适合气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萎黄无华、身体虚弱、神疲乏力者或女性产后补虚用,而易上火和体内痰湿偏盛的人是不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