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预防领域,他汀类药物目前仍然是加强血脂控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基础药物,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把血脂控制到达标范围内,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重要方面。
比如一些已有心血管疾病问题的朋友,不管是稳定的冠心病,还是已经发作过心梗、脑梗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到1.8mmol/L以下,能够明确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二次发生风险,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服用他汀来加强血脂控制,预防疾病风险(二级预防)。

对于一些尚无心血管疾病,但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问题,通过结合年龄、家族遗传史,肥胖,吸烟等不良因素评估,属于高危风险的潜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样也应该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到2.6mmol/L以下,如果通过生活调理干预无法控制到这个水平,也还是应该考虑使用药物(最常见的还是他汀)来控制血脂水平(一级预防)。
还有一部分朋友,虽然属于心脑血管中低危风险,但本身存在血脂升高的情况,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如果通过生活调理干预,无法控制血脂到3.4mmol/L的基础达标水平以下,为了减少血脂长期偏高可能带来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也可以考虑服用他汀类药物来加强血脂控制,保护血管健康。

但现实生活中,哪些真正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的人群,特别是需要进行心血管疾病风险一二级预防的高危极高危风险人群,能够保持良好依从性,长期使用他汀的人群比例却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血脂往往没有任何不适感觉,对于那些凭感觉用药的患者来说,可能就会吃一段时间就不吃了;还有些朋友,总认为长期吃药会伤肝伤肾,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对服药有抵触情绪,也有可能吃着吃着就停药。
这样的停药,短期内可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缺少了药物的控制,长期处于升高的状态,过多的脂质就会更易于在血管壁形成沉积,加速动脉的硬化,狭窄,最终形成斑块,成为引起血栓的“定时炸弹”,可能在某个诱因的影响下,斑块破裂,凝血物质聚集,就会引起心梗,脑梗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出现这些问题,轻则损伤心脑健康,严重影响预后和生存质量,救治不及时则可能危及生命,真的是后悔晚矣。

因此,他汀类药物乱停药,虽然不一定会在停药后立即出现急性的用药反弹问题,但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不该停药的时候私自停药,长期停药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加大的风险,也都是不容忽视的。
他汀类药物不可乱停药,特别是需要严格控制血脂,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朋友,更不应该随便停用药物,但对于用药,我们一定要有辨正思维,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管碰到什么情况,都不停药。由于用药人群的个体化差异,任何药物在某些情况下都可以停药,或者是需要停药,他汀类药物也不例外。今天的这篇科普文章,就来为大家介绍3种使用他汀期间需要停药的情况。
不使用他汀,通过生活调理,能够控制血脂达标的情况
对于血脂的控制,结合不同的心血管风险,建立不同的血脂控制目标,分层管理的概念很重要。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血脂控制的不同目标。

对于心血管疾病中低危风险的人群,血脂指标轻度升高的情况,如果一开始服用了他汀,但通过严格的生活自律加用药,复查血脂时发现血脂已经下降的远低于达标目标(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以下),这种情况下,就完全可以试着停用他汀,但低脂低糖饮食,加强运动锻炼,合理作息,避免焦虑紧张情绪,戒烟限酒等方面的健康生活方式调理,仍然应该严格自律,继续保持,如果停用他汀后复查血脂,血脂仍然能够保持在达标范围内,又何必用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