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解释,是在人生风浪里,
“我从不跟人敌对,我站住我的脚跟,努力不跌倒,做完我自己应该做的事。”
![](http://imgq8.q578.com/ef/1005/5f1dc55587ea3ff1.jpg)
是的,生活有时极尽全力要将你打趴,但你可以从这群老人身上学姿态,
不要匍匐在地。
黄永玉就是这样的老人。动荡日子里,全家挤在极小的房子,没有窗户,他就在墙上画了一扇 2 米多宽的窗,画满鲜花。
最艰难时,他写诗劝慰忧心的妻子:
一辈子只谈过一次恋爱,中年是满足的季节啊。
让我们欣慰于心灵的朴素和善良。
我吻你,吻你稚弱的但满是裂痕的手,
吻你静穆而勇敢的心,吻你的永远的美丽。
因为你,世上将流传我和孩子们幸福的故事。
这首诗的名字叫,《老婆呀,不要哭》。
![](http://imgq8.q578.com/ef/1005/fe6fdea91684b5d2.jpg)
如今他 99 岁了,还在筹备 100 岁画展。
有人说他,是“全北京最酷的老头”之一。白天写字,画画,出门坚持坐敞篷跑车,每周末看《非诚勿扰》。
![](http://imgq8.q578.com/ef/1005/7d99d2c40f88d18f.jpg)
该怎么形容这群老人带给我的触动呢?
媒体写黄永玉的标题,我觉得是老人从岁月里咀嚼出来的智慧:
“人只要笑,就没有输。”
![](http://imgq8.q578.com/ef/1005/ea77929cbb9a0a80.jpg)
为什么我今天要写这篇文章?
我们当下的生活,太缺答案了。这群不泄气的老人,非常有资格给一些信服的答案。
采访 86 岁的 @ 康康和爷爷 时,他反复和我讲了两句话,
一句是,“不逃避”。另一句是,“做点事”。
采访张四妹时,她身边围着一群年轻人,学习她织了 40 多年的拉祜织布技术。
她对她的衣服很自信,对这件衣服承载的文化,更自信。
你看,这就是时间的针脚。织下去,你会有信心。
我想起毕生都在研究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学者樊锦诗。莫高窟很苦,水是咸的,风刮在脸上很疼,出成果的时间,是按年算的。
中途她有机会可以离开,换一种人生。但她没有。如今 84 岁的她很笃定地说:
“我心归处是敦煌。”
![](http://imgq8.q578.com/ef/1005/661b745b679dcfde.jpg)
不要小看这个答案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一个18 岁的湖南农村女孩钟芳蓉敬仰樊锦诗,报考北大考古系。
媒体特地报道了这个新闻,很多声音都是,“不值”。她应该去选更值钱、更“值得”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