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此前尝试在深圳、香港等多地逃亡,但身后时刻紧跟的执法人员仍提醒着刘晓庆,她早已是笼中之鸟。
妹妹晓红入狱的消息传来时,她那颗悬空多日的心忽然落了地,她知道,很多事情都该在此时有个了断。
入狱前,刘晓庆做了很多事情。其中最让她感到意义非凡的,便是她用“全家最后的一笔钱”,支付了《洛神》的全部拍摄费用。
这是刘晓庆很早之前便谈好的投资项目,她注重信誉,更注重信誉背后的每一个靠此养家糊口的人。
“生命第一,信誉第二”。这是“晓庆帝国”在创建之初便有的口号。
如今大厦坍塌,刘晓庆努力做到了后者,对于前者,她内心更多的是一种“生死未卜”的恐惧。
刘晓庆终于来到了“中国第一监狱”秦城,在她人生的第47年。
在随后的审讯中,始终觉得自己极为无辜的刘晓庆忽然嚎啕大哭,声泪俱下地哭诉。
那时她想,自己没犯错,便是公司没犯错。这个“唯我独尊”惯了的女人似乎并不理解,一幢高楼的建成与坍塌,从来不只与一人有关。
在那场审讯的最后,刘晓庆颤抖地问道:“我会不会死?”
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她竟然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放松与欣喜,她想,只要活着,什么都好办。
带着“活着就有希望”的想法,刘晓庆开始了往后422天的牢狱生活。
“每天都在绝望中苦苦耗着生命”。守着秦城里骇人的故事与传说,刘晓庆觉得眼下的一切都是黑沉沉的。
她隔三差五就会梦见死去的爹娘,然后在半夜哭着醒来。
在四角天空的压迫下,就连过去学农下乡做苦力的日子都变得熠熠生辉起来,因为至少那时的她是自由的。
秦城之内没有钟表,时间成了那里最不重要的东西。日复一日,刘晓庆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