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他与父亲的战火持续升级——杨坤十分喜欢唱歌,而严厉的父亲却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杨坤在家中越发沉默了起来。

幼年时期的杨坤
16岁那年,杨坤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在工作两年后,18岁的杨坤进入军队,成为了一名文艺兵,在军乐团里演奏萨克斯。
在当时,爱唱歌的杨坤因为嗓音清亮,被同事们称为“小蔡国庆”,彼时他最爱唱的歌曲是《一年有365个祝福》与《前门情思大碗茶》。
此时的杨坤,与后来人们印象中那个嗓音沙哑,歌声中充满故事的男人,相差甚远。

杨坤(左一)与朋友
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加之演唱方法不当,1993年,杨坤患上了声带小结,不得不去北京做手术。
刚到北京,杨坤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先去医院,而是跑到北京最高级的酒吧去“考察”,看看这里的歌手,都在唱什么。
结果这一看,让杨坤傻了眼。
“这里唱的歌曲太洋气了,歌手也太优秀了,和内蒙完全不一样。”

手术结束后,杨坤从北京回到内蒙,临走时,医生告诫杨坤,嗓子要保养一段时间才能唱歌。
但是这个“一段时间”在杨坤这里被大幅缩短——仅仅一周后,他就又开始唱歌。
没成想,这一唱,唱开了伤口,也唱坏了嗓子。
两个月后,当彻底康复的杨坤再次开口唱歌时,发现自己的嗓音完全变了:“变得很沙哑,还带着毛边儿。”
嗓子唱坏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困扰杨坤,在当时,他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思考另一件事情上——去北京,当歌手。
1994年,从军队复员后的杨坤揣着两千块钱来到了北京,彼时这个内蒙小伙的目标十分明确——发唱片,成为歌手。
那在22岁的杨坤眼中,是“最厉害的事情”。
没料想,在内蒙已经算是最好歌手的杨坤,来到北京却不断碰壁——没有歌厅愿意请这个嗓音过于独特的歌手来表演。
在北京四处转了半个月后,杨坤带来的钱已经花的所剩无几,于是他找了一间澡堂,住在大厅里,又熬了一个月。
这一个月,依然没有任何收获。
彼时,杨坤的钱包里只剩下一张50块钱的纸币,再住在澡堂大厅里已经不再现实,不得已,他扛起行李,来到北京火车站落脚。
在这里,他碰到了一位来自山东的摇滚歌手,两人一见如故,一起在北京火车站里住了3天。
这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新摇滚教父”的谢天笑。
在谢天笑的介绍下,杨坤住进了一位鼓手朋友家中,并且开始陆陆续续有了些唱歌的机会。
但是由于杨坤不爱说话,老板常以“脾气古怪”为由,将他开除。在一次被开除后,迷茫的杨坤在路边拦了一辆出租车,让司机在北京市里随便转。
转着转着,他来到了位于北京公主坟的一家歌厅——“卡萨布兰卡”的门口,他走进去,用身上仅剩的100块钱点播了一首歌,并要求由自己亲自演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