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不文,姜武不武,一个是长天大过云,一个是尽管高楼自在眠,一个向天,一个落地,终是求仁得仁。
1991年6月15日,姜文一夜未眠。
那天是《收获》杂志的出刊日,王朔在上面发表了小说《动物凶猛》,讲的是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少年人,他们抽烟、弹吉他、唱苏联歌曲,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白天,王朔到姜文家串门,顺手把杂志扔给了他。夜里,姜文潜心夜读,不觉至曙。
“这部小说就像针管插进我的皮肤,血‘滋’地一下冒了出来。”姜文说。
小说中,胡同里干净无尘,40多米的烟囱上挂着崭新的五星红旗,少年们穿着海魂衫、绿军装各家乱窜,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姜文年少时的日子。
凡心已炽,姜文一口气将6万字的小说改成9万字的剧本。主人公“马小军”一角分了童年、少年、青年三个阶段,青年马小军一早就确定由28岁的姜文本色出演,因而另外两个演员的遴选都必须以他为基准。
童年马小军定了小演员韩冬,招风耳、八字眉、略长的脸型,与姜文颇有几分相似。
少年马小军悬而未决。姜文将电话簿上所有北京中小学的部分撕下来贴在墙上,又在《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登了广告,全国范围找人,几经周折,才终于确定了17岁的夏雨。
选夏雨,是姜文母亲最后拍的板,“这个最像”。彼时,作为姜文的亲弟弟,姜武正在北京电影学院精进演技,很多人认为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然而母子三人压根儿没往这方面想过。
在身边人眼中,兄弟俩除了长得相似,为人处世截然不同,“老戏骨”李保田曾评价二人:
“他们兄弟俩的名字有点拧巴,姜文不文,姜武不武。”
提起姜文,人们不一定会想到姜武;但提起姜武,一般人都会想到姜文。
然而作为世人眼中“更有出息”的那一个,姜文则说:“我特羡慕我弟,在外头,他比我混得好,吃得开。”
这样的感慨追溯到兄弟俩小时候,便是“我挨揍,我弟不挨”。
作为两人共同的好友,演员孟广美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你弟会装糊涂!”
70年代,大院里流行的是“棍棒教育”。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一场戏是扮演母亲的斯琴高娃追着马小军揍,姜文的母亲听说斯琴高娃的原型是自己就去片场看戏。看完回家,病了两天。姜文说,“我妈没发现自己打孩子,但那会儿我几乎天天挨打”。
在家里,母亲管姜文叫“大牲口”,管姜武叫“二牲口”。姜武小姜文近5岁,从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小时候,姜文和英达在胡同里扮革命者和土匪,姜武也拿着小树枝跟在后面疯跑。
天黑后,两人脏兮兮的回家,母亲盘问起来,姜文直愣愣地说:“我们玩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