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认为沾了这个光,于是每年自己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汪曾祺的家乡是江苏高邮,在运河的旁边。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那里的水总是柔软的,静静地流着。
水不自觉中成了汪曾祺后来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他平和的性格。

汪曾祺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里
他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母亲在他三岁那年因身患肺病去世了。
汪曾祺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金石书画皆通,还是个体操运动员。
他后来在书中写道:“如果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我从小看他作画有关。”
读初中后,汪曾祺的父亲建议他写魏碑,写《张猛龙》。他买来一种稻草做的高二尺,宽半尺,粗而厚的纸,每天写满一张。
十几岁时,汪曾祺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与父亲对坐饮酒,抽烟一人一根,那叫一个痛快。
十七岁那年,他恋爱了,在家奋笔疾书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
多年父子终成兄弟。受父辈影响,汪曾祺养成了随性、淡泊的性格。

年轻时的汪曾祺
战乱年代,他勉强读完中学。
1939年,汪曾祺带着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考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当时他在投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
那年,汪曾祺19岁,沈从文37岁。
作为沈从文的嫡传弟子,汪曾祺后来的文风受沈先生影响极大。

汪曾祺与沈从文
他常常从沈从文那里借书看,有一次,在书的某页,看到沈先生题了一笔:某月某日,见一个大胖女人过桥,心里很难过。
这条笔记让汪曾祺揣摩良久:这是个什么大胖女人,为什么沈先生看见了大胖女人会很难过呢?
这一师一徒,折射出某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