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陶勇也并非没有过迷茫时刻。
2009年,陶勇随自己参加的公益医疗队“健康列车”前往江西乐安,为当地患者免费做白内障手术。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叫王阿婆的奶奶。
后来,陶勇曾在许多不同场合的采访中,反复讲起王阿婆的故事。

2018开往广东肇庆的“健康列车”上的一位奶奶
见到王阿婆时,她的眼部状况已经十分糟糕,白内障的严重程度放在北京的大医院也算是复杂病例。
彼时,陶勇刚从德国访学归来,正式进入医院工作,出发之前,他的老师反复叮嘱:“不要惹火,复杂的病例不要去碰,因为你很有可能会失败。”
思量再三,陶勇无奈地告诉当地的联络员,这个手术自己做不了。然而,联络员给他讲了一段故事:
10年之前,王阿婆的丈夫去世,5年前,她的儿子也因为一场事故不幸遇难。
一家三口,只剩下王阿婆每日坐在黑黢黢的房子里,守着记忆过日子,因为眼睛看不见,王阿姨平日里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拿出儿子与丈夫的照片来回抚摸。
近两年,王阿姨的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前段时间还被检查出肿瘤,时日无多。
在当地,有一个风俗:人离世的时候,要穿着自己亲手做的寿衣入殓,不然到了“那边”会见不到自己的家人。
而王阿婆却因为几乎失明的双眼,无法为自己缝制衣服,每日都在因为担心去世后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默默流泪。
听完这个故事,陶勇抛开一切顾虑,替王阿婆的双眼做了手术,手术十分顺利,术后王阿婆的视力恢复到了0.6。

手术中的陶勇
3个月后,联络员联系到陶勇,告诉他,王阿婆在手术后的一周,就离开了人世。
也就在那一周里,她替自己缝制了寿衣,并将儿子与丈夫的照片,缝在了口袋里,这样照片就再也不会掉出来了。
阿婆还让联络员替自己向陶勇表达了感谢,说自己这些年一直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在黑暗中很孤独,也很想回家,谢谢陶勇,帮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王阿婆的故事成为了陶勇事业中的一次重要转折点,他突然很庆幸自己当初为王阿婆做手术的选择:
“作为医生生涯开端的手术,我感受到了专业性以外的东西。”

“ 健康列车”上的医疗环境
对于陶勇而言,作为一名医生,“专业性”固然重要,而抛开专业性之外的情感与共情力,以及对于生活冷静的认知,也弥足珍贵。
在陶勇身边,常常有曾经的同学离开公立医院,进入私立医院工作。
毕竟,在医生群体中,“私立医院”四个字意味着相对简单的病情,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病人,高额的薪水以及清闲的工作。
眼看许多同门都进入私立医院,经常有人问陶勇,会不会动摇过?陶勇说哪儿是“动摇过”,是经常动摇。
长久以来,对于陶勇而言,在工作中赚钱也很重要:“虽然不是排在第一位,但是却排在前三位。”
然相比优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在长期与病人相处中形成的一种关系:
“不像医生和患者,也不像家人,有点像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共同的敌人就是病魔。如果我放弃了,我会觉得有种背信弃义的感觉。”

陶勇与病人
陶勇常常说,自己拥有的许多力量,都是患者给的。
而也正是这股力量,在这次伤医事件中,给了陶勇极大的支撑。

在受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陶勇一直想不通,为何这个病人要来伤害自己。
砍人者是一位北京怀柔的农民,是陶勇在被砍前三个月所接诊的一位患者,这位患者出生便高度近视,在找到陶勇之前,做过三次手术,并且已出现并发症。
陶勇曾这样形容这位病人手术的难度:如果将视网膜比作两张用胶水黏住一年的卫生纸,那么这场手术便是要将这两张卫生纸分开,且不能损坏两张卫生纸。
在被许多医生拒绝后,病人找到陶勇,和他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要再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