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众印象里,撒贝宁与张绍刚之间的差距,是“讨喜”与“讨厌”的区别。
舆论笔下——
前者品学兼优、八面玲珑、讲话得体、进退有度;
后者附庸风雅、偏执独断、犀利毒舌、偶有冒犯。
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张绍刚与撒贝宁,他们是对立的个体。
可若将二人的人生轨迹重合,人们或许不难发现:
所谓撒贝宁与张绍刚的“好”与“不好”,不过是看客一种相对主观的“自我选择”:
很多人想成为“十项全能”的撒贝宁,但现实却是,所有人都曾做过并不完美的张绍刚。

2000年,刚刚成为央视主持人不到1年的撒贝宁,成功拿下了“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的金奖,瞬间名声在外。
比赛结果宣布后,撒贝宁的手机近乎一直处于忙碌状态,道贺的电话和短信从未停下,其中却唯独没有好友张绍刚的消息。
那天之后,很多不和谐的声音甚嚣尘上,“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绍刚来”便是那时流传最广的言论之一。
议论声中,张绍刚拨通了撒贝宁的电话。在那次通话中,张绍刚先是极为真诚地表达了祝贺,而后又毫不掩饰地说道:
“撒贝宁,我其实挺嫉妒你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撒贝宁比张绍刚“讨喜”一点。相较于前者身上时刻闪现的“机敏”和“周全”,舆论习惯用“鲁钝”、“犀利”等词汇来形容张绍刚的表现。这是旁观者对二人形象的主观判断,同时也是过往时间在他们人生路上的客观表达。
在张绍刚的记忆中,18岁之前生活在家乡内蒙古包头的时光,好比是在一个完全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理想国”中。那时候,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厂矿子弟”。
“平均”是那片黑土地上最原始和最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

张绍刚童年照
年幼时他成长于一个极为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整日里老实巴交地工作,周围也皆是知足常乐的“平均人”。“过年厂子里分的年货都差不多,每个人的家底都一清二楚,所以大家从来不比较”。
张绍刚享受这样几乎透明的生活,质朴的成长环境搭配传统价值观,张绍刚将这种朴素的品质总结为“真诚”,也就是他时常提起的“不装”。
“不装”,成为日后张绍刚为人处世的核心准则之一,为了遵守这个原则,他可谓拼尽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