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直到小学2、3年级都没去过饭馆吃饭,他也从未觉得丢人,在“地板革”都是稀缺物的时代里,生活便是纯粹地过日子,平淡,甚至略显无聊。
如此,在当时张绍刚的心中,厂区里最牛气的不是下馆子吃饭的有钱人,而是能在俱乐部里播放电影和演出节目的演员——通过他们,张绍刚总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如梦一般的舞台世界。
于是,张绍刚开始羡慕与向往,他想,或许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美梦成真。

1990年,张绍刚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没有丁点的犹豫,“只想去广播学院(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调剂专业也要去,别的都不考虑”。几个月后,他如愿以偿,他被广院摄影系录取。
对于一心渴望做编导的他来说,这样的成全差强人意,但他仍心甘情愿。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他相信有遗憾,才有动力。那一年夏天,张绍刚背上行囊激动进京,预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沿途的风景全是惊喜,可让他最难忘的,却是广院小卖铺里的那瓶冰镇可乐。
当时因为太热,张绍刚放下行李便冲到了宿舍楼下的便利店,打算买一瓶冰镇汽水解渴。在此之前,他从不知道饮料有品牌的区分,仅在收音机中隐约听到过可口可乐的名字,因此当老板在众目睽睽之下问出那句“要什么汽水”时,为了不丢人,他脱口而出“可口可乐。
1990年9月12日,张绍刚18岁,这辈子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甜水咕咚咕咚下肚,与二氧化碳在体内同时爆炸的,还有一种莫名的,略显玄幻的满足感——这种感觉时至今日张绍刚仍清楚记得。

20年后,张绍刚回忆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的场景:“那是在文学作品里才会见到的东西。”
当张绍刚靠着读书看见大千世界时,已经生活在大城市的撒贝宁迎来了人生首个“觉醒时刻”。
1990年,14岁的撒贝宁上初二。小学时,撒贝宁最大的梦想是考进家乡最好的中学武汉一中,尝试一把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感觉。那时候他最喜欢语文,尤其擅长作文,凭此他获奖不断,但成也文学,败也文学。
升学考试时,试卷的命题作文为《老师,我不是机器人》,原意为讨论应试教育的利弊,没成想却被撒贝宁写成了科幻小说。于是在那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中,他获得了总分213.5分的好成绩,而武汉一中录取分数线为214分。那是撒贝宁人生第一次感受到绝望的滋味,跟五雷轰顶没什么区别。
愤愤不平地进了初中,撒贝宁仅短暂痛苦了几天便快速投入了打篮球的快乐中。作为球场上最靓的崽,撒贝宁爱篮球爱得忘乎所以,一直到中考前3个月才幡然醒悟:
“人生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一直玩下去的后果,就是彻底完蛋。”

撒贝宁旧照
撒贝宁至今也不知道当时到底是何种神秘力量点醒了自己,那之后他发愤图强三个月,最终完成了进入武汉一中(高中部)的梦想。拿着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撒贝宁感受到了学习生涯中的首个高光时刻,但这样的快乐仅维持了一个暑假,便随着开学的到来,瞬间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