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获得过怎样的荣辱,在讲述自身经历时,张绍刚最多强调的仍是那句“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张绍刚习惯坐地铁上班,他认为用私家车来彰显身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坐地铁也确实方便些。北京地铁的早高峰拥挤异常,张绍刚却尤其喜欢。
那是他无限接近市井烟火气的时刻,同时也给了他观察人间百态的机会。为此他还特意总结出一套“地铁文学”,来记录自己在地铁里感受到的鸡毛蒜皮。

网友在地铁上偶遇张绍刚
某天,张绍刚在乘坐地铁时亲眼目睹了一场“战争”——起先是一男一女展开骂架,而后随行人员加入战斗。于是原本二人的口角火速升级为四人群殴,几人一路厮打到了张绍刚的身边。
彼时,张绍刚正安稳坐在座位上,他只是想凑个热闹,但为了不错过精彩的战况,他毅然选择追随打架人员下车,即使自己并没有到达目的地。
在观察混战的过程中,张绍刚很是兴奋地拨通了一位好朋友的电话打算“实况转播”,但极为不巧的是,对方正在中央电视台录制一则法制节目,主题便是劝诫人民群众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
而这个朋友,就是撒贝宁。
当张绍刚坐地铁体察人生百态时,撒贝宁的人生和事业,已经坐上了火箭。

那一天,撒贝宁极为严肃地“批评”了张绍刚凑热闹的行为。因为比起“唯恐天下不乱”,他更崇尚理性的克制,这是原生家庭留给他的印记。
和张绍刚的自由不同,撒贝宁从小便被要求生活在“规矩”里。撒贝宁的父母都是军人,一辈子从令如流,偏偏生了个儿子极为活泛,整日里上蹿下跳,一刻不得安生。
仅是学生时代,撒贝宁骨折的次数就超过5次,最早一次发生在6岁那年。惹是生非是他的“长项”,以至于老师曾数次气急败坏地对撒贝宁父母说:这孩子如果不好好管教,长大就是社会的危险分子!
造化弄人,任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长大居然学了法律,还成为了法制节目的主持人,并且还做得不错。

撒贝宁童年照小学2年级时,受父亲工作影响,撒贝宁开始频繁转学。他时常要与新环境周旋,可他从来不觉得局促。因为他总能快速且准确地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火速与周围人打成一片。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之后,他已够熟练掌握了与人和平相处的方法。
这是他的长处,可对此张绍刚并不擅长。

张绍刚说过,因为一直处于生活能够完全自洽的环境中,自己对于陌生的人和事有着天生的抗拒。所以他从不应酬,也极少主动交友,饭局里如果有不认识的人,他都懒得到场看一眼。
年幼时他从不向往外面的世界,印象中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距家4公里外的购物商场。他偶尔会拿出2分钱坐一趟公交车,没有目的地,单纯体验,然后再下车兴奋地跑回家里,和小伙伴们分享一路看到的风景。在张绍刚成长的年代,周围不存在贫富之分,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