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中时,撒贝宁学习成绩并不好。第一次英语摸底考试一句话5个单词,其中3个他不认识;后来碰上化学,他连最基础的化学方程式配平都一塌糊涂,“公布成绩的时候恨不得把脸埋到裤裆里”。
整个高中时代,撒贝宁感觉自己像生活在鳄鱼池里的兔子,周围皆是强者,而且各个对他虎视眈眈。时刻身处紧张气氛,撒贝宁不仅没有气馁,反而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解压方式,即不学习,就没压力。

作为班中最不务正业的学生,撒贝宁高中的前两年承包了年级所有的娱乐活动。在身边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时,撒贝宁跳跃在篮球场上、舞动在文艺汇演上、歌唱在合唱团里,还曾因参加演讲比赛而享誉全校,简而言之:撒贝宁喜爱一切,除了读书。身处花花大世界,撒贝宁总是快乐的。生活很少给他学习以外的压力,于是他总能轻装上阵,可这却是张绍刚极少能体验到的“轻松”。

张绍刚出生于1972年,4年后,1976年,撒贝宁呱呱坠地。
这样的年龄差给他们带来了一些“代沟”,例如,在张绍刚已经拿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保送通知书时,撒贝宁还在苦恼去清华还是去北大。因为父母都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撒贝宁自小便对舞台极为熟悉。4岁时,他为了救场凑数第一次登台,结果到了领奖环节唯独没有发给他奖状。
当时,他以一种坚定不移的姿态笔直地站在舞台中央,直到老师递来一壶橘子水,他才不情不愿地走下了舞台。“我一定要站在舞台中央,否则绝不罢休。”
这样的执着贯穿了他的成长。

21岁的撒贝宁
1993年12月,距离高考仅剩半年时间,某个下午撒贝宁被年级主任叫到办公室,在一番苦口婆心地教导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要醒来,人生是要靠自己努力的。”一边说着,他从抽屉中拿出了一张北大文艺特长生冬令营的报名表,接着说:“反正你也不爱学习,不然去试试吧。
”很久之后,在母校80年校庆典礼上,已经身为“优秀毕业生”的撒贝宁这样回忆那个极为神圣的时刻:年级主任逆着光坐在办公桌前,他的四周好像焕发着圣光,普度众生。
接过老师递来的报名表,撒贝宁一路狂奔回班级,在同桌极为惊诧的注视下,他说明了自己即将参加冬令营,并且极有可能凭此自主招生进入北大。在几秒钟的沉默后,同桌忽然开口说道:“现在唱歌也能去北大了?!”
事实证明,确实可以。
这之后不久,撒贝宁还真的凭借一首《小白杨》踢开了北京大学的大门,在一众“撒贝宁去北大唱歌了”的惊呼中,他开始了往后书写人生“惊叹号”的旅程。

在北大的撒贝宁
多年以后,在某脱口秀舞台上,撒贝宁在张绍刚面前讲起保送经历时,他将其形容为“被迫北漂”。即,不是自己选择了北大,而是北大选定了他。在大学,撒贝宁是校园里最“搔首弄姿”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