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才子1989:与张国荣、林青霞共舞的日子
上世纪50年代末,在《真报》编辑部工作的倪匡
彼时的《真报》编辑部在香港荷李活道30号2楼的一个房间,十分简陋,人丁单薄,编辑们什么都要干,倪聪便变换笔名,用“衣其”写政论,用“沙翁”写杂文,用“九缸居士”写养鱼的文章……至于“倪匡”,只是他众多笔名之一,“匡”字是从《辞海》里信手捏来的。
一年多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倪匡,与相识仅仅4个月的女孩李果珍结婚。
两人登记那天是1959年5月20日,办完手续,他和妻子见门口有一报摊,报摊上有新报纸出版就买了一份。
那一天,正是《明报》的创刊日,创刊人,是时年35岁的查良镛。

1959年5月20日出版的《明报》创刊号
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金庸的主要身份是报人,其次才是武侠小说家。
金庸办《明报》有两大方针为历代报人所知,其中第一则即为“有容乃大”:
在香港知识分子心中有一个共识,《明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靠的就是独立社评,对任何一种意见都不歧视。
金庸说:“在别的方面我们也不见得就比其他报章好,不过,有一点我们却是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独立的。”
因为刚正不阿的言论,他的生命曾几次受到威胁。
有人把炸弹送到《明报》报社,秘书看到之后报了警,警察赶来处理,炸弹被放在马路上引爆了。政府部门派警察24小时贴身保护他,还准备了十个假车牌,每天换来换去,以防被人跟踪。
这样的日子,金庸过了30多年,谈及因何支撑,他笑说:“我不想被我小说中的英雄们取笑啊!”

年轻时的金庸
办报的第二则方针,是“无欲则刚”。
为了保持中立,《明报》曾一度谢绝外界资金,除销售报纸所得,“决不接受任何方面的津贴和影响”。
然而,理想主义在任何时代都充满坎坷。
《明报》初创之时,每日销量不足一万份,入不敷出。借助武侠小说连载吸引读者,曲线救国,成为金庸屡试不爽,也无可奈何的办法。
凭借一部《神雕侠侣》,《明报》很快便创造了日入万元的成绩,但随着销路拓展,仅凭金庸一人之力难以维系,刚刚崭露头角的倪匡,杀进了他的视线。
1960年,倪匡25岁,他所供职的《真报》上正在连载台湾名家司马翎的武侠小说。司马翎拖稿失联,倪匡请缨代写,连载两周,竟无人发现,读者反而好评如潮。
司马翎得知后,原本大发脾气“谁敢续我的小说?”但看完续写后又对倪匡说:“续得很不错。”
倪匡笑答:“岂止很不错,简直是写得比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