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着下山后就扬名立万,但下山后,才发现苟活已属艰难。”
在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破46亿大关,成功跻身中国影史票房前三的当天,《流浪地球》片方发来“贺电”:
“中国电影加油!中国电影人加油!”
从《泰囧》票房超越《捉妖记》开始,这样的接力延续至今。
飞速成长的中国电影马不停蹄地传递着荣誉,薪火相传的背后,是几代电影人的生生不息。
截至3月19日上午,《你好,李焕英》的票房已经飙至52.87亿。
在国内电影票房动辄几亿、十几亿的今天,国产影片似乎正渐渐脱离外国“大片”的围剿,一场众人期待已久的狂欢已缓缓拉开序幕。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回看中国电影的成长,是一场有关荣光和梦想的革命,而将这场变革推到高潮的,理应是曾被誉为“中国导演最辉煌一代”的第五代导演。
从他们开始,中国影坛开始与“新”同行。四载攻读,第五代电影人一个接一个地走出象牙塔,十年忧愤,终于变为才华一泻而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一路高歌猛进。
时势造英雄,于是便有了张艺谋与陈凯歌的故事,一段与第五代导演电影梦荣辱与共的过往。
张艺谋至今从不敢以“名导演”自居。
因为在他看来,褒扬与成绩都是外人给予的肯定,他对自己的认知则始终停留在“陕棉八厂”——那个赋予他屈辱,也教会他隐忍与从众的地方。
1971年,刚刚结束了插队劳动的张艺谋,被分配到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因为 “家庭成分不好”,张艺谋努力了7年也没能成为团员,走到哪里都好像矮别人一截。
那时候厂子里开大会,领导发话让不是团员、党员的同志先离场。全车间600多号人,唯独瞧见张艺谋站起身,猫着腰一路小跑地离开了座位。类似的事情发生多了,最后干脆不用别人开口,张艺谋自己就主动离开了——憋屈,实在憋屈。
在棉纺八厂的张艺谋(左一)
最开始,张艺谋在厂子里做苦力,吭哧吭哧地扛了几年麻袋,才被批准进入织袜车间工艺室搞宣传。
恰逢法国出品了一则《还我自由》的广告,领导想让张艺谋照葫芦画瓢给工人拍摄一组宣传照。接到任务后,张艺谋没说话,转身蹲在墙边,歪着脑袋琢磨:平常挨挤兑,如今拍自由,这算啥意思?
想到这儿,张艺谋狠狠地往地上“唾”了一口,抄起相机,集合了几位同样受打压的工友,气势汹汹地跑到楼下空地。
为了充分调动工友的拍照积极性,他还给各位模特设定了一个“地下党”的身份,一顿比划一顿说,如此才帮大家找到了感觉,此时还没人知道,其实这就算指导演戏了。
1973年秋天,张艺谋在八厂运转楼西南角土墙下成功拍摄了“还我自由”,导演生涯从此起点。
这一年,张艺谋23岁,距离他导演出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还有整整10年的光景。
张艺谋摄影作品《还我自由》
出生与成长在高原之上,他喜欢热烈的红色,这是一种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生猛和血性,也是他一直在强调的文化寻根。“
乡土气”,张艺谋作品中的灵魂之一。然而陈凯歌所循的艺术道路,似乎一直带着浪漫的悲凉底色。作为正儿八经在北京城书香门第里长大的孩子,陈凯歌打小就知道艺术的魅力,周遭也始终漂浮着文人并不落地的光芒。
当时,他的父亲是电影导演,母亲是文学编辑,耳濡目染间,陈凯歌也爱上了古典文学和西方小说。记忆中,童年是如梦幻一般的存在。药铺前晒太阳的老人、屋檐上飞远的鸽群、胡同里你追我赶的孩子,以及在玻璃缸里自由自在游泳的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