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说,年轻时夹着尾巴做人的经历让他明白了永远不要高看自己,所以他无论拍什么,都带着质朴的生命力。当时,观众管这个叫“文艺”,是主流,但渐渐地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活着》(1994)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电影圈里发生了两件大事儿。一是张艺谋和巩俐分手,说来也巧,这时候陈凯歌和倪萍也分手了;二是陈凯歌的父亲去世。
兴许是巧合,经历这些生离死别之后,两位名导的艺术之路也从此来了个急转弯。1997年,张艺谋顶着骂、逆着潮流拍摄了一部商业片《有话好好说》,业内一片唏嘘。

《有话好好说》剧组张艺谋、李保田、姜文
顾不上解释,他又开始了新一轮创作。为了圆自己一个武侠梦,张艺谋用3年的时间,撺掇出一部《英雄》,刚准备开拍就听见了李安的《卧虎藏龙》拿了奥斯卡:“一下就傻了,不想干了,这时候拍出来也没人看了,观众肯定觉得是跟风,多丢人。”
3年心血眼见付诸东流,已经和张艺谋合作了多部电影的制片人张伟平着急了。他说,珠玉在前,咱得瞅准时机抓紧赶上啊。担心票房,咱就把张曼玉、梁朝伟、李连杰、陈道明都请来,有了这些大腕还怕没人看吗?
如今想来,当年《英雄》的选角思路和《小时代》有一拼,都是流量至上。
听了张伟平的话,张艺谋妥协了,风风火火地拍了几个月,一上映就收割了2.5亿的票房,占了当年全国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毫无疑问,张艺谋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可与成功一起到来的还有质疑。互联网时代,电影艺术也可被称为娱乐消遣,可陪伴着第五代导演成长起来的观众,仍习惯以严肃文学的角度审视一切。
在这一批观众看来,张艺谋不深刻了,甚至还有点投机取巧了,接二连三地质问他,怎么开始为票房不择手段了呢?
对此,张艺谋沉默,直到多年之后,导演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之后才愤愤不平地说:
“问这话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中国导演为什么做不到深刻,你不知道原因吗?谁也别妄想超越时代。”

张艺谋在《英雄》片场
2002年以后,张艺谋因为“商业”与“深刻”的矛盾时刻处于风口浪尖。他一度被评价为第五代导演艺术梦的“叛徒”,也就是在这时,陈凯歌“拯救”了他,拍了《无极》。
作为一部至今网络评分不超过5.4分的作品,《无极》带给陈凯歌的影响,或许远比众人看到的还要深远。电影上映后,某网友将其重新剪辑,以无厘头的对白和滑稽的片段分接,拼凑出了一部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此后,该短片火遍大江南北,下载率甚至远超《无极》本身。(视频不便上传,唯恐收到律师函)

《无极》(2005)
《无极》火了,因为恶搞,这无疑触碰到了骄傲的陈凯歌的逆鳞。看到短片后他勃然大怒,脱口而出“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并一纸诉状将视频制作者告上了法庭。
网络时代,万物娱乐,但显然陈凯歌不愿假意逢迎。
他开始愤怒,也开始失意。也许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被万丈红尘裹挟,他不再只在意艺术,开始相信世俗的言论有时也能“杀死”一个人。同样的际遇,张艺谋在拍摄《长城》时也曾遇到过,只是比起老校友的激烈,他倒显得异常平静:“电影是个名利场,大家将它作为文学去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张艺谋和陈凯歌来说,成长和老去都是宿命。那些对着天空高呼“看我的”日子早就过去了,现在轮到现实对他们说“听我的”。

张艺谋、刘德华在《长城》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