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白酒大师:喝过一千多种酒,最后我选了江小白
在生活节奏缓慢的西南小镇,邵家艳却过着与当地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都是单调又规律的“宿舍-酒厂”两点一线,房间对她来说,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初到白沙,她被派去负责驴溪酒厂的酿造生产。
驴溪酒厂始建于1906年,是“江津烧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但这家酒厂的经营并不算好,2017年被当地另一家酒企保护性收购,出手的正是江小白。

图 | 与江记酒庄相对望的,是老字号江津烧酒的驴溪酒厂,一边是创新,一边是忠守传承
刚到白沙的第一年,邵家艳认识了江津烧酒非遗技艺传承人王河川。
1973年,王河川初中毕业,进入白沙当地酒厂,当了一名俗称的“烤酒匠”。那时候,每天凌晨两点,暑气稍有消退,他就必须迅速洗漱,套上汗衫,赶往江边的酒坊上班。
酒坊的开工时间是凌晨三点。
酿了一辈子酒,王河川执念于老味道,他认为酒是有灵魂、有生命的,酿造过程就是它们生命活动的过程。

图 | 江津烧酒非遗酿造技艺有着严格的制作流程:泡粮、蒸粮、摊晾、下曲、发酵、上甑、蒸馏、看花摘酒
他坚持酿酒的初心和古法技艺,所有酿酒的器具都是传统的竹木石器。摊晾是竹片床,蒸高粱是木甑,发酵是木桶。端酒糟的筲箕是竹编的,搅拌的手掀、耙梳、扯扯(搅拌工具)全是木制的。就连在酒窝子里出酒的牛尾巴(出酒接口),也是一根青翠的竹竿。
在白沙镇,水、粮、酒曲、木蒸甑、青石窖池、怎么制曲用曲、温度湿度如何影响糖化发酵……一代又一代的酿酒师在其中反复试验观察,最终沉淀下来的技艺,也大多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
2018年,邵家艳正式拜入王河川门下,成为了“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中的唯一一位女性。
事实上,在西南民间素有“有儿不进武槽坊,有女不嫁烤酒匠” 的说法。寒来暑往,起早贪黑太辛苦,很多人都受不了这种生活。
但恰恰是在这种辛苦的工作环境中,邵家艳看到了老一代酿酒师身上的那种信念和品质。
比如,现在酒厂五点开始酿酒,王河川住在城区,差不多四点就起床出发。无论刮风下雨,师傅永远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