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里,教师黄聪最喜欢的是刘慈欣。
千禧年过后,12岁的黄聪第一次读到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的一篇名为《乡村教师》的中篇小说,就被震住了。这篇小说彻底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也让他成为一名狂热的“科幻迷”。
小说里,作家刘慈欣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耗尽毕生心力在山区孩子们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火苗的故事。他将教师比喻成“烛光”,将孩子们比喻成“绕着烛光飞行、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
在看似平实质朴的语言中,黄聪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这股力量成为一颗种子,在他心中埋藏13年,不断茁壮成长,最终破土而出。
2014年,黄聪只身走进贵州山区的六盘水十七中,展开了一场长达6年的“教育实验”。
1989年,贵州六盘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的父亲希望他长成一个聪慧的孩子,因此给他取名为“黄聪”。
黄聪是在校园里长大的。
作为一个出生于双教师职工家庭的孩子,他一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的记忆,几乎都与校园相关:住在父母的职工宿舍里,和校园里的同龄孩子交朋友、玩耍、写作业……
父亲黄仕文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班主任,兼任数学老师。
记忆里,小时候父亲总是将一摞又一摞厚厚的奖状和证书搬回家:贵州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
而一切褒奖的来源,则归功于父亲先进的教育理念——评价学生应该从多个维度出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时,为了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父亲甚至钻研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先进教学模式。
1987年,电脑还未普及,一切只能仰仗于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