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中的头一年,他在教务处负责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和信息搜集工作。
此前,他在贵州当地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信息技术。一周1节课,他负责8个班级,每周总计8节课。
与一般的老师不同,教务处的工作则是每天需要和大量的信息、数字打交道。
学生们住哪里?身份证号是多少?学籍号是多少?父母电话是多少?档案调取进度到了哪一步?报道信息是否搜集完全?缺失的信息如何通知补全?上传下达怎样才能更有效率?
每日周旋于海量庞杂的信息之中,黄聪很快就感受到了教学工作上的困境和痛点——校园内部缺乏一个统一的、高效的信息处理系统,只有信息技术才能规避人工劳动带来的误差。
“如乔布斯所言,各个行业都正在被新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革和颠覆。目前,教育行业其实还是信息化相对落后的一个行业,在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上,发展也是较为迟缓的……无论如何,人的数据处理能力都无法突破计算机。
‘人工数据统计’在教育工作中其实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个工作既耗费精力,对于教育事业的突破和提升又微乎其微。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在写给校长的一封长信里,黄聪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观察与心得。
在校方的大力支持下,黄聪带着这些困惑,于2015年冬天,来到青岛的一所实验中学取经。
在青岛实验中学推荐的一款办公软件的发布会上,黄聪正式接触到了一款“不需要会写代码”便能让老师们自主开发应用的平台“简道云”。
返校后,黄聪做的第一件事是取缔线上群聊,改用统一的平台“简道云”线上报备、处理工作以及工作相关数据。他号召老师们自己开发应用,用来满足个性化的教学和管理需求。
对此,全校师生始终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
这个开创性的举措第一次获得正式的认可和成功,是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上。
过去,学生们借书,需先在图书馆门口进行纸质登记,再由图书管理员对书籍信息一一进行录入、核查,整个过程繁琐、冗长、需消耗大量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