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鞍华对张爱玲,仿佛有着某种执念。
前有《倾城之恋》《半生缘》,今有《第一炉香》,因为这部电影,这位74岁的导演被讽刺到体无完肤。
没人知道,此时此刻的许鞍华在想什么。
或许,投入电影本身就是一场赌局。
她的电影很温情,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她电影里的人,始终带着异乡人不停漂泊的疏离与失意。
可又有谁知道,她的心里,也藏匿着酸楚的故事。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童年时期在澳门生活,之后在英国读书,又回香港拍戏。
对她来说,哪里都不是故乡。
“异乡人”这三个字陪伴了许鞍华的前半生,孤单一人,行走千里。在门与门之间颠簸,在城与城之间折腾,不必问她为了什么。
她穷尽半生只想当一个旁观者,却偏偏是个局内人。
迁徙多次的人,落身不论何处都是羁旅,一生漂泊都未曾有家。
只是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失去。
许鞍华一辈子没有结婚,与90多岁的母亲租住在香港北角的小公寓,用她的话表达为“两个老女人互相支持”。不买房不买车,大大方方地挤地铁,她潦倒却是体面的。
她说自己嫁给电影,不后悔。
许鞍华,是有资格轻描淡写的。

许鞍华在热闹的香港电影圈,像个怪人。
她常年留着一个齐耳蘑菇头,脚踩素布鞋,总是烟不离手。
身材微胖,那张脸已经不再年轻,也从不施脂粉,时常紧锁的眉头昭示着主人内心的界限分明。

她的孤独如同她的电影镜头,每每饱含着一种对故乡的渴望,却又弥漫着永远找不到家的绝望。
2017年,就算在《明月几时有》这样的抗战电影中,许鞍华也绝不上演刺激的血战场景,多的是叶德娴与周迅扮演的母女二人的戏份。
在昏黄不定的灯光下,两人对桌吃晚饭,一小碗南方米饭配上半个南瓜,聊着外界乱世的变动,也聊着家长里短。

2017年电影《明月几时有》方母(叶德娴 饰)与方兰(周迅 饰)剧照
战争这样的宏大叙事,消解在平淡的烟火气中。
女儿方兰有着抗战的理想主义,做着地下情报,方母最后也走上了这条道路,不为成就伟大的人生,只是心疼女儿过于辛苦,最后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多年以后,在曾经战火纷飞的香江,不毛之地已高楼林立,流亡之处已是烟火人间。

电影《明月几时有》剧照
一切好似从来没有发生过,只有一个叫彬仔的出租车司机还记得往事。
他曾经是方兰的学生,后来加入了游击队,抗战胜利后为谋生开起了出租车,时代变迁下的普通人,都过起了崭新的人生。
一群跨世纪的老人,或悄然挤上公交车,或蹒跚走在街巷里,最终汇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没人知道他们曾经的身份。
许鞍华说,他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她自己也有出镜,在冰室里,许鞍华背对着镜头,与梁家辉做访问。
最左侧白色衣服背影,为许鞍华
影片最后,讲完往事的梁家辉,颤颤巍巍地起身,匆忙地走回出租车,挂上暂停服务的牌子,驶入香港的车水马龙中,最后消失在霓虹深处。

电影《明月几时有》截图
留在原地的许鞍华,也在傍晚时分走进人群。
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许鞍华的电影总是透着一股异乡人的漂泊感,她自己本身却甚少对外暴露自己内心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