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忆大学四年的时光时,段奕宏曾如此说道。
青年时期的段奕宏
这只名为自卑的“怪兽”,其实是在高二那年被放出来的。那时,他在学校演的小品被一位上海老师看中,老师鼓励他报考表演类院校。
从此,段奕宏一改过去的松垮、叛逆。他不再打架闹事了,还不顾家人的反对,踏上了去北京的列车。
出发时,因为前一天的争吵,全家只有妈妈一个人来送他,这也是段奕宏第一次离开伊宁。
1991年,坐了几十个小时火车、把腿都坐肿了的段奕宏来到北京,在第一场考试中就被刷了下来。
一次不行,再来一次。
第二次,当他得知自己又落榜后,在天安门广场坐了整整一夜。
临近破晓的时刻是最冷也是最黑的,此时环卫工人还没有上班,离升旗也还有一段时间,他靠着墙,双手筒着,整个身子缩在黑色的棉服里,只露出眼睛。
偶尔路过的行人,还以为他是个被扔在角落的一坨塑料袋。
他不知道回去怎么和家人解释,也不知道怎么说服自己继续。想了一夜也想不出所以然来,索性不想了,专心致志等升旗。“一定要看升旗,否则就白来一趟北京了。”
天微微泛蓝,一阵激昂的音乐缓缓响起。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他站起来挤进人群。器宇轩昂的军人在万众瞩目下,大步流星地走来,腰板挺的特直,神情严肃,不怒自威。
鲜红的国旗缓缓升空,大家齐声高唱国歌,声震寰宇。在这庄严肃穆的环境中,他泪流满面,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北京扎下根。
两次不行,再考第3次。
这次,他不得不直面父亲的暴怒。
“从咱家族谱往上数十八代,就没一个能演戏的!你怎么就要做这种白日梦?浪费钱,浪费时间!考了两次还不够?还要考第三次?反正我没钱了,你自己看着办!”
许多年后,段奕宏回忆起这段往事,依然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就想留在北京,我想像他们(同学)一样,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份子。”
第三次,他以西北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
在校园里,段奕宏是最努力的。大学四年,因为路途遥远,路费太贵,段奕宏没有一个春节是回家过的。
段奕宏(右一)、同学陶虹(左一)
这个最开始在同学们眼里憨厚、质朴的新疆青年,变成了实打实的“戏疯子”。演出毕业大戏时,为了观察精神病人的角色,他特地跑到安定医院去体验生活。
后来,这部叫做《马》的话剧,打动了全部的同学和老师。表演结束,台下掌声如雷。教授忍不住跳上台,指着他问底下的领导:这么好的苗子,凭什么不能留在北京?
快毕业时,他被一个电话叫到教务处。一推门,满屋子的老师为他鼓掌,恭喜他可以如愿以偿地留下来。
那一刻,他眼泪直流。
“我在大学时期,收获了很多帮助,有同学的,有老师的。他们带给了我很多温暖,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帮助其他人。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段奕宏和同学
郝蕾和段奕宏,是看起来和喧闹的娱乐圈格格不入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始终和微博热搜、八卦绯闻保持距离,坚守着一个演员最初的本分。尽管这种坚守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可两人都觉得,演戏很过瘾。这把瘾,他们始终没过够。
段奕宏曾说自己做演员追求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有要求的演员“,即对自己有要求。第二阶段是”被人期待的演员“,即演技得到大众认可,第三阶段是”让人相信的演员“,即担负起演艺圈的某种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