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超的人生中,“喜剧”这两个字,让他常感到复杂。
一方面,邓超有一个喜剧梦。他一直想拍一些有趣的电影,谈起喜剧也总是充满热情,他说:“笑声是最棒的”。
另一方面,喜剧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人生中无法把控的部分——从《分手大师》到《恶棍天使》,他以导演身份拍摄的喜剧电影,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口碑上的滑铁卢,大家评价电影是烂片,说邓超“自砸招牌”。
2011年,父亲去世时,32岁的邓超正在拍摄电影《巴黎宝贝》,电影是喜剧,但他却接到了人生中最悲伤的电话。
邓超说:“我永远都在担心父亲离开那一刻,但真正发生的时候,我还在这里演喜剧呢。”
今年,邓超42岁了。
这几年,他变了许多。过去,邓超爱玩,爱闹,爱招呼朋友们聚一聚,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都可以,都来吧。”
而这几年他变得喜欢在家待着,开始觉得一切都“没太大意思”,反而是朋友们开始劝邓超:“要入世一点。”
但或许,对于邓超而言,他一直都在“入世”,只不过,他的“世”变了。
邓超曾经有过一段疯狂的青春叛逆期。那年他十几岁,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跳舞”与“成为异类”。
那时,邓超会用黑色皮筋把染成五颜六色的头发绑成一个小辫子,穿着尖头皮鞋与喇叭裤在街上转悠,偶尔会和别人打架,打架理由多数时候都是替别人打抱不平。
因为打架,邓超的母亲常常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一次,老师指着邓超说:“你就是一个社会上的人。”邓超妈妈刚好走到门口,听到这句话,她推门而入:“我不允许你这么说他。虽然他很调皮,但他绝对不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他很善良。”
许多年后,邓超仍然清晰地记得这一幕——母亲像超人一样冲进来,保护自己。
邓超旧照(二排中间)
邓超生长在一个重组家庭中,父亲带来了大哥与二姐,母亲带来了大姐,婚后,父母又生下邓超。
两个小家成为了一个大家,邓超是最后一个加入,却也是这个家庭的联结。
在邓超记忆里,自己小时候常常会挨一些“不明白的打”:“毕竟爸妈不能打对方的孩子,我就成为了那个出气筒。”邓超从不觉得委屈,因为在家中,他获得的爱与保护是最多的。
邓超与父母旧照
在姐姐的回忆中,邓超小时候最爱听的是雷锋的故事,最害怕的是《白毛女》的“北风吹”选段:“每次歌一放,邓超就开始哇哇大哭。”
每次放了学,邓超总会被姐姐们扎上两个小辫子,额头中心用口红点一个红点,再把他放在大床中央,让他背古诗。
邓超与姐姐旧照
或许因为底子打得好,上小学时,邓超一直是老师口中的“红花少年”——每次考试的时候,他总能取得好成绩,回到家中,父亲照例会奖励一个梨罐头。
如今看,那几乎是邓超人生中最为乖巧的一段时光。在邓超升入初中后,一些偏差,开始渐渐出现。一次偶然的机会,邓超在街上看到了别人在跳迪斯科,站在旁边,他当即就被舞蹈的韵律抓住:“我觉得太有魅力了。”
在那之后,邓超迷上了跳舞,他把大部分学习的时间分给了跳舞,成绩也开始一落千丈。
邓超旧照
初中毕业后,邓超在老师的建议下报考了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并顺利进入话剧班。虽然进入了话剧班,但邓超的心仍挂在跳舞上。他给自己的舞蹈组合取名“灵魂abc”,一有空就会跑去街上练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