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性格开朗,长相周正,邓超渐渐在附近有了一些名气。每次他跳舞时,他的朋友总会在一旁卖纸巾,别人卖5毛一包,朋友却卖3块。
朋友的理由很简单:“我认识邓超,买了我的纸巾,可以给邓超擦汗。”那时,邓超一门心思想成为一个领舞,而父母却始终不同意,他一怒之下离家出走,跑到了广东的一个歌舞厅里,担任起领舞。
半个月后,在电梯里,邓超遇见了前来寻找自己的父母,看着父亲因为着急变白的头发和母亲虚弱的身影,邓超说:“就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再见,东莞。
回到江西后,邓超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北京参加艺考,并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邓超压根就没觉得自己能考上。对他而言,这趟北京之行更多是旅行——生长在南方18年,邓超还没见过紫禁城与长城。
在当时,中戏的考试有三场,邓超却只准备了“两手”:朗诵古诗词《沁园春雪》与演唱《铁道游击队》。
面对同考场考生的十八般武艺,第一场考试结束后,邓超就觉得没戏,想放弃考试和父亲回江西。走在回酒店的路上,父亲让邓超抬头看,邓超抬头一看,发现一群喜鹊正盘踞在头顶上的树枝上,父亲说:“这是好兆头。”
凭借着喜鹊带来的“神秘力量”,邓超坚持到了三试,并且顺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1998年,19岁的邓超面试中戏画面
后来,等到真正生活在北京之后,邓超才发现原来艺考的季节,是北京喜鹊最多的时候。而父亲善意的谎言,将邓超推上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
那一年是1998年,邓超19岁。
那年夏天,长江爆发了特大洪水,江西成为了主要受灾区之一,沿路的许多道路都被洪水损坏,邓超成为了那一年最后一批收到中戏录取通知书的一员。
在那年的大雨中,邓超告别了江西,来到了北京。
1998年,邓超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在学校里,曾经的“不良少年”变成了老师口中“最用功的人”,班里老师评价邓超为:“他是我带过的所有学生中,最用功的一个。”
那时邓超常常在排练场熄灯之后藏在柜子里,等到检查的工作人员离开后再钻出来通宵排练,因为过于热爱演戏,邓超甚至被同学们称为是“戏疯子”。
2001年,临近毕业的邓超与同学王玉宁一起,搭档筹备毕业大戏。
彼时王玉宁正在英达的剧组《网虫日记》里拍戏,他们将其中的一集作为故事框架,改编成了话剧《翠花上酸菜》,在中戏的黑匣子剧场进行表演。
《翠花,上酸菜》话剧海报上的邓超(右4)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虫日记》里,还有当年24岁的黄晓明。
《网虫日记》中的黄晓明
话剧《翠花上酸菜》上映后,在中戏引发了不小轰动,在邓超将要毕业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邀请他参演剧目——《足球俱乐部》。
在当时,中戏里有着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如果临近毕业,你被哪个剧院选中去到那里排演,基本上都可以留在那个剧院。”所以当被北京人艺邀请时,无论是邓超还是他身边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邓超毕业后一定会进入北京人艺。
邓超还特地打电话回家,美滋滋地告诉父母自己能在北京落户了,让他们不要担心。
那时,与邓超共同出演《足球俱乐部》,同在北京人艺工作的演员冯远征曾拍着邓超的肩膀对他说:“小邓,咱们以后就是同事了”。
没料到,在话剧演到第八场的时候,领导找到邓超,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是个非常好的演员……但你不适合人艺。”从剧院里走出来后,邓超买了一瓶白酒,一个人坐在路边喝得酩酊大醉,那时他心中充满了怨气,脑海中不断来回播放着几个问题:“为什么是我?凭什么是我?我该怎么办?”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