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静是从茶山上生长起来的一代。
她的名字,始终带着一个前缀——唯一一位信阳市市级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个故事,关乎手艺的传承,也关乎一个群体的命运。


一口大锅,锅面朝外倾斜,男人站在锅前,手臂用力地翻炒着。茶叶失去水分,空气中弥漫着茶香。
两点,那个买卖茶叶的“鬼市”就要开了。男人得在凌晨开市前,穿过四下寂静的村道,把新炒好的茶叶,运送到“鬼市”。
茶叶以新为贵,趁热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这是杨静童年的记忆。“鬼市”是茶叶集市特有的花名。
在河南省信阳市的西南部,有一座名为浉河港镇的小镇,那里是杨静的家乡。浉河港以绿茶闻名,被誉为“茶王之乡”,享誉中外。
这里也被称为“无粮之乡”。由于气候适宜,镇上鼓励开荒种茶、退田种茶。渐渐地,在这片小山丘上,已看不到粮食和蔬菜的踪迹,青绿的茶丛开遍山野。

茶山 受访者供图
杨静是从茶山上生长起来的一代,家里三代都是茶农。杨静从小得到的学习奖状不多,“采茶小能手”的奖状却成摞地堆着。
“小时候,放学了,都去茶山里采茶。”三月到五月,是茶山上最忙碌的季节。学校会组织采茶,采得多,能得到“采茶小能手”的奖状。
信阳毛尖,以芽为主,一斤茶叶,约有6万颗嫩芽。茶丛低矮,父母弯腰躬背6万次,才能采满一斤茶。
杨静明白,自己的生活支出,就是一颗颗茶芽攒起来的。只有把茶卖出去,家里才能维持日常生活。这是一个茶农家庭的真实生活写照。
小时候,杨静想着,长大后再不要做和茶叶有关的事,她只觉童年时光被占据。
事与愿违的是,家里卖茶的收入不足以负担两个孩子的学费,杨静主动放弃学业,18岁那年,去了茶店卖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