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有信心,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杨静说。

杨静 受访者供图
茶里,有家人的挂念,也有家乡的连接。
中学时,要外出住校,家人会在杨静的书包里塞一包茶。不舒服的时候,先喝一壶浓茶。
杨静抿到的第一口茶,是清苦的,滋味浓沉,清香悠长。
信阳人习惯了浓茶的清苦。但杨静发觉,于外界而言,尤其是对初次接触绿茶的人来说,苦成为推广信阳茶的一道障碍。
“年轻人喜不喜欢喝茶,和他喝到的第一口茶有关系。”她希望更多的人爱上信阳茶,提高信阳茶的接受度,“茶不止苦这种单一的味道,我希望人们喝到信阳茶的第一口,是甜的。”
如何让茶的滋味,变得不苦呢?
“其实明代就有这种方法,只是朝代更迭,又没落了。既然我们知道信阳茶很好,为什么不用一种更好的方法,让别人知道?”
明代张源在《茶录》里记述:“投茶有序、毋失其宜。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信阳人最常用的是下投法,先加茶再注水,滋味浓醇,而上投法,则是先把水注满,再去投茶,茶叶色泽鲜亮,滋味甘甜。如果不想过浓过淡,就可以使用中投法。
杨静将历史上信阳人喝茶的习俗,与现代玻璃茶具结合,编创了一套现代茶艺——信阳毛尖玻璃杯茶艺。

杨静 受访者供图
乡邻疑问,喝茶怎么也是非遗?
走在信阳,大街小巷,鱼摊菜贩,都放着一个茶壶。喝茶没那么多讲究,放上茶叶,开水一泡,都是这么过来的。
与其他非遗项目相比,它不够古老,甚至没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我喝茶喝了一辈子,还能有错哩?”
但是后来乡邻发现,用杨静的泡茶方法,茶叶的滋味更为丰富。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一大批的客户,打开了茶叶的销路,焕发出非遗的经济价值,让信阳茶走得更远。

杨静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