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静 受访者供图
直到一名顾客改变了杨静的人生轨迹。
那时,她已在茶企工作了7年,晋升为销售经理。一个客人问她,能否讲讲信阳的茶文化。她想起5首和茶有关的诗,但对于茶的历史,却不甚了解。
杨静觉得,卖茶不一定要去吆喝,真想把茶叶卖得好,得需要找不同的方法,让消费者主动地感受到茶好。
这构成她最初的信念——让更多人爱上信阳茶。
后来,她开始倾向性地去学习茶文化的知识。2015年,她决定辞职,游访有名的茶山,和茶农交流,学习当地的茶文化,后又南下福建,拜师学茶艺。
她师从宋代点茶非遗传承人章志峰,是他的第161个学生。1年的时间里,她把唐煎宋点明清泡,都学了一遍。

杨静 受访者供图
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童启庆的一番话,她还记着:
我们现在能看到唐代的煎茶、宋代的点茶,这些都是前人留下来的,那作为我们这一代,又可以留下什么给后人呢?
杨静想:“每个时代,都要留下一些什么,让后人记住。”
为此,她决定整理和挖掘信阳的茶文化,整理创新,提出了信阳茶艺的非遗立项的申请。2019年,这个想法得以落实,信阳茶艺成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年,杨静也成为信阳茶艺唯一的一位非遗传承人。
杨静想起,幼时帮父母种茶的光景。她和弟弟牵根绳子,一人一头。父母就顺着绳子的方向,播下一颗颗茶籽。
得有播种前的这根绳子,来年的茶树才能长得茂密笔直。

辞职这事,父母起初不太理解。杨静从小就不太会做出格的事情。
在众人印象中,她从不做那只出头的鸟儿,巢穴是她的安全地带。在一群人中,她总是将自己包裹起来,坐在角落里,静谧不语。
在茶桌上,杨静无需言语,茶是桌子上的主角。当她沉浸在冲泡的过程时,她能自信起来。它补足了杨静的社交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