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我们低估生活的可能性,便会陷入对安稳的崇拜当中,如果生活有其他可能,我们会怎么做?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决定放弃或改变既定人生,折腾出一条新道路。他们运用新技术开拓出对话的新场域,有时是表现手法,有时是灵感来源,有时是内容本身。
对他们来说,诉说汽车,也是在诉说自己。


时至今日,当罗圳被问起推荐哪款车时,他都会提及“马自达6”。
过去13年,“马自达6”是罗圳胸中的一个符号,一个想得又无法得的化身,凝聚了他对前路的所有想象。
13年前,罗圳考入四川大学,从湖南邵阳的贫困村到成都,西行的绿皮火车开得很慢,全程40小时,车上堆满了装着土豆、红薯的编织袋,还有人抱着鸡缩在车厢一角。彼时,车窗内外的一草一木是罗圳17年人生的全部,直到一辆鲜红的“马自达6”,将他的世界一分为二。
那辆“马自达6”只是同班同学的代步工具,“那车真漂亮,当时心理落差太大了”。对于曾经在煤油灯下苦读、吃饭要就白砂糖、一个月生活费只有500块的罗圳来说,眼前的车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梦,“我一下子对车有了兴趣,即便买不起,也想了解更多的汽车知识。”
“这可能是我的本性”,在不知“留守儿童”为何的年纪,罗圳的确是一名留守儿童,在与父母寥寥无几的相处时光中,他习惯了靠自己去挣得想要的一切。

故事的后来,仍然延续着小镇青年的底色,虽然对汽车充满狂热,但罗圳依旧在硕士毕业后选择到投行工作——世俗意义上颇为赚钱的职业。
60万的年薪最终没能阻止他的汽车梦。几年前,随着短视频革命兴起,自媒体创业再次迎来黄金时代。嗅出机会的罗圳想找一个“搞副业”的方向,汽车知识成为首选,“罗老师说车”由此诞生。
然而,一旦决定跳上内容创作这班方向未知的列车,就注定了这一路上要面对未卜的前途。
2019年3月18号,“罗老师说车”第一次发布视频,获得十几个播放量,其中有3个是“自己人”。他把前10个粉丝拉了一个群,至今保持联络。“有云南的大学生,有养狗的女生,有飞机机长,还有一个只比我大几岁,但已经开上了宝马7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