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自命不凡的李白在求职路上屡战屡败。那些年,他拜见过官员和文豪,也委托过皇亲国戚,他费尽心力,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就这么折腾了5、6年,李白29岁了。
按照李白出走故乡时的设想,此时的他理应身穿官服,手拿奏折,开着轿车,后备箱还放着单位分的大米和豆油,可现实是,他依旧是待业青年。
同样的事情若被杜甫碰上,他必定满心郁闷,辗转反侧,梦里都在念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然而看看李白,他不仅不上火,反而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为什么?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能说出这话的人,怎会轻易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于是,在33岁时,李白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
和此前的每一封自荐信一样,他先是在开头表明雄心壮志,又真心诚意地夸赞了一下面试官安州长史裴宽。二人原本相谈甚欢,没成想李白话锋一转,略带挑衅地说:
“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
“我知道老师很了不起,但我也很优秀。若您不想重用我,那就别耽误我去长安,咱俩好聚好散。”
听了这话,裴宽低头不语,过了几分钟才说,回家等消息吧。这时候的李白一定不知道,当面试官说出这句话时便意味着:
“你没戏了”。

这是公元734年,自觉学识广博,敢与姜太公比肩的李白,已经拿着简历在人才市场漂泊了10年之久。
寻寻觅觅许多年,李白依旧没能完成满心的报国梦。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巨大落差,可李白表示:
问题不大,只要我跑得够浪,悲伤见我都害怕!

李白从政的梦想肉眼可见的已经稀碎,太多人为此惋惜,为他担心,恐其一蹶不振。可对于这一切,当事人很是坦然:
既然生活如此不识抬举,那倒不如停下冷眼旁观。人间是否值得无所谓,但他肯定值得。
李白决定躺平了。
虽然在职场碰了一鼻子灰,但在日常生活中,李白却很是得意,因为他的人缘一向不错。
为什么人人都爱李白呢?首先,因为他的颜值。
李白写过诸多夸耀自身颜值的诗词,在他的自述中:
自己虽身形不够高大魁梧,但因心雄万丈,也有着不凡的气质。他双眸有神,风流倜傥,已达到“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的帅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