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瓜的露营装备
他囤的装备真正派上用场,是2020年初。疫情来了,“班也不上了”,潘小瓜真正走上Glamping这条路,越走越“沉”,出门要带三四百斤的装备;买装备不再执着品牌,而是强化个人风格。
有人热衷BC生存风、田园风、复古风,他沉迷硬朗重装风。有人喜欢把咖啡调酒、摄影观星等活动结合进来,他喜欢运动风,在露营中扮演的是带大家运动的角色,邀请大家玩飞盘、扔棒球。
小侯原来只是把露营当成旅行中的一个环节,现在迷上把生活搬到野外,追求像家一样的舒适感。
小侯的家
“买无止境”,这是他入坑后的感受,“经常被营友种草一些新玩意,以至于买了两年还没买完”。拿他睡的床垫来说,从比较小的自动充气床垫、行军床,迭代到插电充气床垫。等他再发现能继续提升露营睡眠质量的床,会再下手。
“目前我的车还没装满,我上班更努力一点、赚钱更努力一点,会继续买。”前段时间,小侯露营时,见一个朋友带了冰箱、空调,很是羡慕。
2020年入坑的摄影师吉祥,属于实用兼颜值党。
他以前对露营的印象还停留在公园、湖边的速开帐,铺个地垫在帐篷里吃吃喝喝。疫情那一年,他在网络上看到了豪华露营,大为震撼,“原来露营还能这么玩”。
刚入坑时他对装备一窍不通,什么东西便宜、样子能接受,就买什么,到2021年5月,终于有机会在外面过夜,才发现实用是第一位的,开始花钱升级装备,买性价比高的国产品牌。现在东西越买越多,已经把整个车塞满,“大概花了三四万块”。当然,摄影师出身的他,买装备前还要构思搭配、怎么更出片。
当露营博主、给小白提供选装备的思路,渐渐成了吉祥的工作之一。“你推荐的东西不上档次”,可总会有人跳出来“鄙视”。
“用高端品牌、玩古董装备的,瞧不起用国产装备。”玩摩托车、相机的吉祥,对这类鄙视链已经见怪不怪,“只是不希望小白被带歪了,不要有装备焦虑,露营本身就是一个丰俭由人的大众项目”。
入坑早期,老吴入手了一套价格不菲的装备,是当时在小众圈子里非常认可的日本牌子DOD。但体验一年的感觉是,这套帐篷和天幕,已经严重影响自己露营的效率和乐趣,只好束之高阁,反而搬出简易帐篷(一打开自动成型的遮阳棚),“轻松第一嘛”。
02 圈子不同,各玩各的
“玩重装搬家的看不起公园党,‘那不就是野餐嘛’,轻量化的solo玩家又觉得搬家党‘过于累赘’。”
多位资深玩家和小白都提到,除了装备鄙视链,圈里还存在一种露营方式鄙视链。“BC>徒步>搬家>公园党。”
段老师一直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露营,可当她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时,总是会接收到异样的声音。玩精致的搬家露营时,会有徒步露营和轻量化露营玩家,以更高圈层的姿态评论,“你们就是在摆拍”,或者“带这么多东西怎么出去露营”。去徒步露营时,只带背包、帐篷和工具,又会有精致露营的人说,“这种没有体验感”。
好在,她并不在意。“自己享受最重要。这些杂音不代表圈层,真正的露营玩家懂得,每一种方式的快乐和体验感是不同的。”
但必须承认,和许多项目一样,露营自由包容,也圈子鲜明。
潘小瓜的雪地露营之旅
投身于露营行业以后,潘小瓜很少再去商业营地,“更喜欢去找野地儿了”。
开着车、带齐装备,和几个朋友钻进一处风景,先拍张照片,待离开时,收拾完垃圾、碳灰,再对照照片检查,确保没有对环境造成破坏。
他们会在这里过上三天甚至一周。扔掉手机,只是动手做饭、看书听歌、发呆睡觉;强烈地感知温度、空气、雨雪,甚至遇到过七级雷暴,帐篷被狂风掀翻,体会什么叫劫后余生。“露营跟旅行一样,最美好的经历,往往是意料之外。”
潘小瓜收帐时,地钉拔完,一阵大风吹走了帐篷
2020年以后,小侯的“家”越搬越远,曾经跑到北京两百多公里以外,去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草甸上,徒手建家。
他一般是提前一周和朋友讨论去哪儿露营,在地图上圈定个大致范围。出发当天,各自寻找,谁先找到合适的地方,再用对讲机通知其他人集中过去。住上几天几夜,只是做饭、聊天、玩飞盘、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