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跨界而来的从业者,以为有块空地、支几个帐篷就行,但满足不了小白对精致露营的设想。
五一期间,营地最被诟病的一点是,买家秀和卖家秀区别过大。绿油油的草地实际是灰突突的;卫生间又脏又远;介绍可以洗澡、但分时间,介绍可以用火、但柴供给不足;网图有山有水,一个人惬意地喝着咖啡,实际上帐篷扎得密密麻麻、像下饺子一样。
营地里帐篷密密麻麻 老吴摄
从安全性考虑,就算是最基础的营地,不但要配备安全系统,还需要交给新手基本的安全、环保知识。小侯就遇到过一些情况:有的人把帐篷扎在出风口,危险系数很高;帐篷太密、风绳会交织在一起,夜晚行走容易被绊倒。
2020年国内只有零星的营地,2021年渐渐多了起来,2022年被称作是露营地建设、运营的爆发之年。
前两年是露营爱好者、文旅从业者进场,今年是各行各业的人跟风涌入,有荒地的农场主、林地主、民宿主甚至做农家乐的,还有摄影师、设计师、甚至餐厅、咖啡馆和装修公司老板都来了。
“跟七年前的民宿行业一样,都抢着入场。”Gary做过旅行社、做过民宿,他形容,露营地是激发民宿、酒店、景区活力的新型消费场景,是文旅业的一缕光。
高尔夫球场改造的露营地 老吴摄于2022年2月
今年一开春,各地的露营地更是像新芽一样往外冒。老吴注意到,最近许多家庭农场、高尔夫球场,摇身一变成了营地。潘小瓜告诉开菠萝财经,北京的营地数量从去年的46家增加到五一前的176家,目前还在持续增加。规划、设施完善的大众营地,风格化的精品营地、硬核营地,都多了起来。
04 营地生意:最是诱人,但赚钱难
今年五一,允许露营的一二线城市也不负从业者的热情。多地的营地主反映,周边营地都是爆满状态。
但诱人的营地生意在多位创业者和营地从业者看来,是露营生意里最难赚钱、难度最被低估,也是最内卷的。
营地之外,围绕露营还衍生出了两门生意,买露营装备的户外集合店、组织用户的露营社群/俱乐部。
不止一位从业者对开菠萝财经说,整个露营产业链,现在赚到钱的是装备制造商。户外装备的国潮化,以及渠道、营销、供应链的成熟度,都是加分项。
而用户社群和俱乐部,“除去一小部分是爱好者发起的公益性质社群。更多用户社群因为运营轻量、商业广告商业模式清晰,也会比营地更容易赚钱。”牛牛表示。譬如,国内较为成熟的露营活动社群有一帐、一月一露。
说国内的商业营地都不赚钱,有失偏颇。牛牛给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酒店、度假村,比营地创业者更容易赚钱;提供丰富SKU的,就比只收营位的更赚钱;做天幕套餐(不过夜)的,标准化难度低,面向的受众广,比高端露营更容易赚钱;玩家露营文化纯粹的营地,反而因为目标用户群不是普通大众,更难赚钱。
商业营地的建造者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伴随中国家庭露营兴起,在2020年-2022年进场的新人,做大众露营或风格露营;另一类是酒店、度假村,在原有业态中顺势增加露营版块,因为行业成熟度、精细化程度更高,比前者更有优势。
而第一类中,不论是行业大佬玩家经营的户外文化浓厚的营地,还是非露营玩家经营的轻奢帐篷酒店,大概率都逃不开“赚钱难”的怪圈。据牛牛所知,“只做自带装备客人的营位生意肯定是亏的,而做新手小白客人的、可拎包入住的帐篷酒店套餐生意,后期太多不确定的运营成本会导致成本回收周期被大大拉长”。
部分营地主的动作,也一定程度说明了营地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一些营地主还没等到市场优胜劣汰,自己先放弃了。牛牛对开菠萝财经说,相比互联网行业,营地运营的本质是更接地气的、很难被标准化复制放大的运营服务。这种商业模式决定它不是能赚快钱的生意。
“相比建设民宿酒店,营地的人工建设要轻很多,前期投入砸下80~100万固定成本就行,但中后期,同样因为重度依赖在地自然条件并受制于天气等自然环境,营地运营的难度远比酒店、民宿更大。目前缺少行业准入服务标准,现场服务的难度远超营地主早期的想象。”
拥有国内营地数量最多的大热荒野已经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朱显形容,大热荒野早期在市场中的角色是,用拎包露营的方式,降低用户的决策门槛,就像连锁酒店,它的卫生条件、服务和性价比是可预期的。如今的大热荒野开始与多地的开发商合作基建、分账经营,用半加盟的形式继续覆盖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