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妈:身为父亲,对孩子多一些自主,少一点控制;多一些理解,少一点粗暴;多一些关心,少一点缺失。
前几天,一则新闻登上微博热搜:
湖南一位男子,在儿子班的家长群里盗领了30多名孩子的生活费,出逃外地后被警方拘留。
原来,这位男子网贷到期被催债。当时他看到儿子的班主任在家长群提醒家长交生活费,一个个家长就在群里发了生活费红包。
这位男子看到这么多红包就起了歪心思,一连领了30多个红包。随即他立即退群,并将班主任拉黑,连夜逃往外地。
后来他利用盗领的钱还了2000元网贷,再用剩下的钱参与赌博,输了精光。
网友纷纷指责这位男子没有资格做爸爸,借了不合法网贷、故意盗领、赌博,每一条都是罪,他还条条都占。
都说父爱如山,但摊上一个自私自利、寡廉鲜耻、有不良嗜好的父亲,还不如没有,做他的儿子真是太可悲了。
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可见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呀!
如果说好爸爸是孩子的超级英雄,那不靠谱的爸爸就是孩子的超级灾难。
控制型爸爸,
把孩子培养成自卑的懦夫
作家卡夫卡的父亲控制欲极强,他把卡夫卡看成附属品,觉得儿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摆弄。
父亲曾当过兵,喜欢用军人的一套要求儿子。
卡夫卡完全要按照他的意愿生活,幼时就要走军步、行军礼,稍有不慎或做不到位就要挨训。
卡夫卡的想法和诉求从来得不到父亲的支持。选专业时,卡夫卡想学文学成为一名作家。
父亲当即对卡夫卡冷嘲热讽,一脸的鄙夷和不屑,居高临下宣布:你必须去读法律,违令者,斩!卡夫卡只好去学了毫无兴趣的法律。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原生自卑”,一般发生在童年,是被父亲过多的否定导致的。
还有一种“次生自卑”发生在成年,很多人在“原生自卑”与“次生自卑”中交替进行,形成自卑人格。就比如卡夫卡。
卡夫卡的生活充满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一直无法摆脱父亲的阴影。这种生活状态让他的一生郁郁寡欢,41岁孤独终老。
卡夫卡是不幸的,始终被他父亲的意识控制。但卡夫卡也是幸运的,工作后,他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反抗武器——文学创作,在文字中救赎自己,留下《变形计》等不朽佳作。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控制欲强的父亲:孩子想报篮球班,爸爸让孩子必须学奥数;
孩子想学天文学,爸爸却让孩子学医;孩子想穿时尚的衣服,爸爸觉得标新立异,必须换回……
控制欲强的爸爸,像卡夫卡父亲一样,经常对孩子发号施令,总是否定孩子。不符合爸爸意愿的事情,一律不准。
这样的爸爸不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木偶来操控。久而久之,孩子也否定自己,成了一个自卑的人。
粗暴型爸爸,
用最绝望的方式教育孩子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封求助贴:
“儿子11岁,变得脾气暴躁、易怒,有时会歇斯底里吼叫,甚至摔椅子,学习退步明显。快要期末考试时,他拒绝复习,一说学习就不耐烦。
孩子爸爸的脾气很暴躁,孩子不听话时,爸爸会歇斯底里地打、骂、摔。孩子性格比较刚硬,父子总会掐起来,导致家里天天鸡飞狗跳,一家人身心疲惫。”
爸爸会打骂摔东西!难怪孩子会摔椅子!可见,孩子的行为是从粗暴的父亲那里学的。
孩子的学习已经喘不过气,还要天天面对父亲的吼叫、摔东西,心里早就蕴藏着对父亲的不满,对家庭的不满,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对父亲充满怨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一个粗暴的父亲,孩子是什么感受?
一位身受其害的网友回答很骇人:想让他(父亲)死,被车撞死,然后我们一家人获得赔偿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