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木羽
前几天去表姐家,目睹了小外甥的“难”。
因为家里来客人,所以妈妈要求他关掉网课,过来帮忙。
摆好拖鞋,去厨房切水果,还要负责陪客人的小孩玩。
客人的小孩2岁多,玩心很重,一转眼的工夫就把他辛苦拼的乐高模型弄烂碎了一地。
妈妈安慰他说“没事,到时重新拼就行”,他不好再说什么,只能任由对方在他床上跳来跳去。
客人离开时,不忘夸表姐有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很有大哥哥的风范。
可我却分明看到小外甥的委屈和无奈。
这种不能抗议,甚至要逆来顺受的“懂事”,真的好吗?
我一点都不这么认为。

讨人喜欢的“懂事小孩”,内心有多苦?
想起《超级育儿师》那个叫小小的女孩。
三年前,为了能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她随奶奶来到大城市的姑姑家。
因为离开父母寄人篱下,刚上小学的她,多了一份同龄人不具备的“乖巧”。
奶奶冤枉她,打骂她怎么能顺便把剪刀给表妹玩。
其实她拿剪刀是想给表妹剪纸,但为了避免冲突,她选择默默忍受,不作任何辩解。
3岁的小表妹有样学样,对她拳打脚踢,她笑嘻嘻地逃开,从不还手。

见姑父下班回家,她打招呼主动示好,就算被对方忽视也只是笑笑。
到了饭点,其他人都坐在桌前等着开饭,只有她一个人忙里忙外,摆筷子,添饭。

和爸爸通电话,她报喜不报忧,似乎在姑姑家里发生的一切事,都跟自己无关。
看到她这么懂事,拼命讨人喜欢的样子,观察员兰海无比心疼:
“(小小)她每天恪守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只有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了,她才能够留在这个家里。”

换句话说,她是在用自己的“懂事”,换取别人的认可和接纳。
她开不开心,难不难受,没人关心,只有别人理所当然的呼来喝去。
的确,在传统观念里,听话、乖巧,是“好孩子”的标准,被喜欢和推崇。
但总被要求懂事的孩子,他们的痛苦和绝望,又有多少人理解和体谅?
有个妈妈求助资深心理师,问:我女儿那么懂事,性格开朗又阳光,怎么就抑郁了?
跟女孩深入沟通后,心理师得知:
女孩知道妈妈生活不易,所以“逼”自己做个乖孩子:
努力读书,用100分讨取妈妈的欢心;
妈妈对她发火,她主动安慰妈妈;
遇到难事,不说憋在心里。
所有压抑和伪装,积攒到一个极限,终于压垮了她的神经,摧毁了她的理智。
孩子不哭不闹,不是什么好现象。
他越懂事,越没有机会做真实的自己,越活越绝望。

90%的孩子,都希望自己没那么“懂事”
心理学者武志红说:“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和缺乏生命力。”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七月就是这样的女孩。
从小乖巧听话,什么事情都顺从父母的安排。
高考填报志愿,她喜欢文学,父母却以“将来工作好找”为由,说服她主动改填经济学。
明明想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可父母觉得好女孩不该远嫁,也不该远游,她也就放弃了。
直到遇见了安生,见识到安生叛逆个性背后的自由。
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该是“26岁和男朋友结婚,27岁生小孩,30岁买房子”。
所以在婚礼前夜,她大胆做出决定:要未婚夫逃婚,自己也可以“叛逃”。
从前不敢做的事情,她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候才胆敢尝试。
只是一切在父母看来,都成了她任性、疯狂的指控,殊不知,这不过是迟到的中年叛逆而已。
七月的扮演者马思纯这样点评:
“越是小时候被禁锢太久的小孩,长大之后越需要释放,也特别容易就放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