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日常学习、考试中,总会遇到有知识点、题目不理解的、不会做的情况,尤其是在考试后面对错题分析、讲解的时候,有不少家长、老师总会习惯性说一句“其实一点也不难”。
这种话个人建议以后不要说了——因为这句话本身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而且还有消极的指责意义。
我们辅导、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无论是孩子遇到了理解上的问题还是掌握上的问题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或者是督促孩子解决的肯定是“问题”的本身。
例如我们可以把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清楚,并给出孩子解决的意见或者是引导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
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让孩子把“问题”及时解决掉,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孩子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别看仅仅只是一句“其实一点也不难”,说和不说味道就完全不同了。
如上分析,如果我们不说这类的话,那么大人和孩子的关注点更多是在“问题”的本身,但如果我们说了,即便是后面做同样的事情(讲解、分析等),对孩子而言很可能是另外一种感受——孩子有可能会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帮他们解决“问题”,而只是在证明“真的很简单”……
“其实一点也不难”是我们给问题的评价,但何尝不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指责、否定呢?
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敏感的孩子来说,还是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受的。
我们帮助辅导、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过程让孩子获得锻炼某些思维、能力以及习惯改变等收获,而不是让孩子产生自责、内疚等消极感受。
以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只会在“没考好”的情况下出现。
对考得不错的孩子来说其实也会遇到这种问题。
当然我们其实都非常能理解父母、老师这样做——尽管在讲道理的时候“打击教育”会被我们批得体无完肤,但在现实中很多时候父母们真的会担心孩子“得意忘形”。
所以即便是孩子明明进步很大、考得不错时有很多父母也会很吝啬、很克制地表扬,更多的情况则是“欲抑先扬”——简单表扬肯定几句之后马上就开始重点强调“抑”的部分。
不是不行,但真要注意一个度,如果孩子长期在我们这里得不到由内及外的肯定、认可,他们会慢慢开始不再跟我们分享、交流,因为即便是做了也不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其实我们可以去观察、对比一下说和不说孩子的表现,经过几次对比,我们就大概可以判断出后面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我们如何说、如何做效果会更好。
孩子小的时候这些表现可能不会太明显(但不代表没影响),而当孩子大点了之后,家长们只要足够细心就会明显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孩子很可能开始变得没有耐心、不专注、听不进去话或者是答应得好好的但根本就是不干等等。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一些家长觉得自己什么事儿都做得很好了,例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却只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金钱,却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都这么努力了在孩子那里却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如果您也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反思一下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让孩子感受到了不愉快的体验,让孩子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指责态度。
这些不好的感受会让孩子慢慢开始减少、避免与我们的沟通,而当这些沟通避无可避的时候,他们又会开启自我防御机制。
试想一下,孩子本来没学好一门课或者某些知识点,本来我们就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行了,但偏偏我们还要有意无意去否定一下、刺激一下孩子,这种心境都被破坏的情况下,还真的能听进去、听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