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等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即便是听明白了也可能会赌气不去做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不难”“容易”等容易导致孩子感受到是对自身评价的关键词改成对问题评价的词即可。
例如“有点意思”“挺有趣”“确实有点难”“不是你的错”等。
我们举个例子:
孩子因为理解不够导致一道题不会做,但在我们看来这道题“其实一点也不难”的情况下,我们不说“不难”,反而是说“这题确实有点难”(如果题目真的就是挺难的情况)“这题挺有意思”(题目确实不难的情况下),然后再去做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那么孩子的关注点更多还是集中在“问题”的本身。
过程中只要我们有这种注意言辞的意识,孩子自然收获到积极的东西就更多,关键是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理解和掌握。
在当下,孩子需要父母多少辅导、指导一下的事情还是非常普遍的,父母再辛苦、付出再多其实都没什么值得渲染的。
说句实在话,父母付出再多都是“活该”。
因为这些事情背后都承载着父母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我们想要的太多了,但总不可能要求孩子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各种问题并最终达成我们的期待吧?
没有道理因为我们付出的多就要求孩子必须如何如何,毕竟在诸如学习等很多事情上父母再努力也替代不了孩子。
事实上父母们的很多付出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意义的。
例如孩子学习成绩很差,有的父母花费大力气自己重新学一遍、然后备课后给孩子“再讲一遍”。
这事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放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这些付出本身只是父母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而已,但这种方式是否有效往往并不取决于父母付出的多少。
事实上多数遇到这种情况的父母如果能从最最基础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几个环节入手,结合孩子的态度、信心引导以及习惯培养等会比上面的方式更容易解决问题。
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在教育子女这件事情上也同样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我们注意,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