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母婴 > 育儿知识

孩子“秩序敏感期”,父母怎样做?

常驻编辑 育儿知识 2022-06-04 秩序   敏感   孩子   整洁   所有权   事物   家长   父母   习惯   妈妈   环境

拿东西一定要他指定的人来拿,否则,哭!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穿鞋子一定要先穿右脚的,否则,闹!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家”里,否则,吵!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孩子的这些“无理取闹”真的“无理”吗?并非如此。其实这是孩子在维持自己的“秩序感”。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秩序感”是人对于事物的空间布局、存在形式、归属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要求,学前期的孩子,就处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内心世界里,于是有了蒙台梭利教育学派提出的“秩序敏感期”。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尤其是2-4岁的孩子,对家里物品的方位、对做事情的先后顺序、对所有物品的归属等等,都会非常感兴趣,并且对这些事物形成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并且认为这种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接下来我们将用几期内容为大家揭秘。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孩子秩序感的典型表现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感”,首先得正确区分孩子的“撒泼”行为到底是无理取闹还是“秩序敏感”。孩子的秩序感有很多表现形式,最典型的有如下三种: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1、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案例: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爸爸从外地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就急着想抱抱宝宝,随手就把外套放在了沙发扶手上,结果宝宝大哭大闹起来。直到妈妈把外套拿走放回卧室,宝宝才逐渐安静下来。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分析: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孩子出生后,周围环境中的固定陈设通常会渐渐成为他生活秩序的一部分。而当他已经习惯的格局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甚至大哭不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发现某个东西脱离了常规放置的地方后,可能还会亲自动手把它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支配他这种行为的也是秩序感。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2、对事物所有权的极度敏感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案例: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奶奶从老家来看望2岁半的萌萌,进门就脱掉自己的鞋子,穿上妈妈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马上哭起来,趴在地上非要奶奶把拖鞋还给妈妈不可……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分析: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学前的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会对特定物体的归属十分敏感,认为家里的某一个物品是属于谁的,就是谁的,其他人不能动用,否则,就是破坏了事物存在的法则,值得他去纠正和维护。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3、对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预先设计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案例: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每天妈妈下班回来,3岁的佳佳都要抢着去给妈妈开门。有一天,妈妈按门铃时,爷爷刚好在门边上,就先打开了。这时佳佳不干了,大哭起来,非要把妈妈推出去,关上门,让她重新开一次。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分析: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孩子习惯了事件发生的特定程序之后,就会渐渐偏好那种安排,一旦被调整,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而且,学前期的孩子,由于自我中心思维的存在,往往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事物的发展规则之上,会对特定事情发展的过程和结果有所期待。一旦事情的发展有悖于自己的预期,孩子就会感觉对外界的掌控感失去控制,从而引发内心的不安,甚至出现哭闹、撒泼等行为。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一、“秩序感”之于孩子成长的价值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秩序感其实就是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少有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1、有秩序,更有安全感E5z拜客生活常识网

由于生命产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习惯了教养环境中的日常安排后,就会非常期待周围事物的运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发生的,这样才可以让他们感觉自己对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这个秩序体验受到挑战,孩子就会变得非常不安,对环境的安全感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秩序井然的生活环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础。

相关阅读:

  • 生肖猪的开运吉祥物,属猪招财配饰
  • 巳蛇的五行属性,巳蛇对应的五行
  • 任豪为做核酸插队道歉:没有不遵守排队秩序的特权
  • 北京大兴:今日起除封管控区外,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上海市民燃放烟花
  • 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全市进入第三阶段!!
  • 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交通恢复基本运行!!!
  • 马嘉祺后援会发声明 谴责蹲守考点影响秩序的行为
  • 陇城镇:综合整治环境卫生秩序
  • 关于创卫,这些事你得知道
    • 网站地图 |
    •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做权威认证,如若验证其真实性,请咨询相关权威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