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由中国营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于2022年发布的共识还指出,据最新研究预测,至2030年,我国18岁及以上的成人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将达到31.8%,学龄前儿童( 6岁)将达到15.6%。
叶志东多年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平时门诊面对的也多为中老年患者,但他强调,除了先天性血管方面的问题,许多成年人患病是从青少年累积而成的。目前,很多孩子体重超重,由此引发儿童高血压。《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血脂异常达到40.4%,均呈现上升趋势。
如果少年儿童时期,养成了摄入营养过量而缺乏锻炼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得肥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就会增大。叶志东提醒:“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如你的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中有在55岁以前就发生过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心血管健康要特别在意。”此外,青少年如果主动吸烟或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容易引起动脉硬化。
预防心血管疾病 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始
2022年4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转发的一篇刊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指出,根据对近4万人长达35年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孩童时期(3-19岁)如果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或者有吸烟习惯,那么,成年后(尤其是40岁之前)则有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血管风险。研究者们表示,心血管病的预防确实应该“从小抓起”,从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做起。
生活在北京东城区的10岁男孩小明,身高1.60米,体重已经达到75公斤,挺着一个和年龄不相符的小肚腩,不爱参加运动,体育成绩也不行。小明妈妈打心眼里着急,想让孩子吃得素一些但又担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缺乏营养。
小明妈妈的想法代表了很多妈妈的焦虑。在门诊中,石琳经常会遇到患儿父母无可奈何的样子,“孩子胃口好不愿意锻炼,怎么办呢?”面对这种情况,石琳的办法是:先给予鼓励,树立目标;再针对自家孩子的身体情况和性格,制定个性化的方法,培养起好的生活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多陪伴孩子。很多家长把减肥这个事情都压在孩子身上,这肯定不行。最理想的状态,是陪着孩子一块做些趣味性运动。
石琳结合门诊经验给家长们出招儿,比如制定表格,记录每天的饮食、锻炼、体重、血压值等,完成目标就贴上一朵小红花;隔半个月就让孩子给医生发几张照片,请医生给出专业判断来鼓励孩子;遇到执行困难的时候,不要随意指责孩子。
对于超重、肥胖的孩子,叶志东还建议,要减少能量摄入,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适当选择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瘦肉、鱼、蛋白和豆类食物。避免吃油腻食物和油炸食品,少吃零食和甜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进食有规律,不要漏餐,不暴饮暴食,七八分饱即可。
“慢病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虽然有困难,但做好了,却会让孩子受益一生。”石琳说,家长要有信心,如果只是轻中度的血压升高,不合并有心脏、肾脏、眼底等器官损害,及时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完全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