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为什么要鸡娃?
因为教育回报。
换句话说,可观的教育回报刺激了鸡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技术变革增加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大学毕业的娃比高中毕业的娃工资高出1.5-2倍。
最高学历群体和高中学历群体的收入甚至差了6倍。
于是美国家长们疯了,直升机育儿法(像直升机一样一天到晚盘旋在孩子脑壳上方)应运而生。要知道,这批美国家长的童年通常十分美满,不是在无忧无虑的田埂上玩泥巴,就是和厚米们在不要钱的大街(gai)上溜达。
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也同样需要经历技术变革带来的不平等回报。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大学毕业的娃和高中毕业的娃工资差距也在1.5-2倍之间,巧不巧。
回到最开头的问题,鸡娃算一个贬义词吗?
放在应试教育的场景中,鸡娃被诟病的是抹杀了孩子的幸福感。鸡娃是脱离孩子本身意愿的,不管孩子耐不耐鸡,愿不愿意被鸡,有没有天赋值得鸡,被鸡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而放在家庭教育的场景中,我认为鸡娃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算一个褒义词。
鸡娃更多代表的是一种符合民族价值观的、深度参与的教养方式。
是在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的理性选择,而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手段。
聊了半天好像都是鸡娃的合理性和好处,
鸡娃就没有坏处吗?
有:内卷,一个近两年被说烂了的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