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要从家长抓起,托育不是简单托付
“你孩子上早教了吗?”“在哪里上早教啊?这钱花的值不值啊?”再不然就是“哎呦,怎么不上早教呢?得从小培养啊!”“孩子去了早教课有进步吗?”种种声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早教这么贵的价格,真的管用吗?”新时代父母的耳朵边,谁没有听过这些声音呢?甚至为了孩子要不要去早教,夫妻或者两代人之间意见出现相左。
除了“早教”,还有一个新名词“托育”。“你孩子上托育了吗?”“比幼儿园贵吗?比幼儿园好吗?”“就是个花钱看孩子的地方,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 ···其实这还是个别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在一些人眼里,能上托育就是“有钱人的象征。”那动辄上万的早教和托育到底能教什么?好在哪里?
近年来,从各种育儿书在网络上的畅销就可以看出家长对初期教育的重视,他们教育的意识在增强,自主学习的意愿也在提高,各个育儿专家和育儿理念成为了家长圈儿里争相学习的热点,老祖宗说:“三岁看到老。”这个0-3岁的教育,其实不是从今天才被重视,早教也好,托育也罢,不过是新时代的家长们为了“教育”选择的一种新方式。
早在许多年前,就有一个命题:第一代大学生和非第一代大学生的差距是什么?引起过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和讨论,结果发现这种差距不在两代大学生的本身,而是在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这才塑造了看似在同个一个阶层,却有着巨大差距的个体。这种差距绝不是单纯的成绩,还有性格、社交、品行、自我认知等等。
说白了,教育的本质不单单是一场考试,或者选择一个好学校,更是父母面对一个新生命开展教育时的理念和态度。在此前提下,最好的“早教”其实是从教育家长开始,然后慢慢感染孩子。通过一场精心设计过的早教课程与环节,教会父母与孩子之间正确的相处模式与方法,让早教课不再是表面意义上对教育的开拓,更是家长有目的,有计划,按孩子成长需求去学习的一个过程。
而最好的“托育”则是家长可以放心托付,通过科学地喂养,做好家校沟通,相互督促,共同用科学的方式培育一个新生命。
而更多人依然带着问号看待这个问题,教育是好的,可怎么能保证实施也是好的?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正式发布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当中对人员配置和编班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下于多地区逐步实行,收获了广泛支持,这样既能解决当代年轻家长忙工作、忙事业,甚至继续深造的想法,也减轻了老人看护孩子导致的教育理念差异的争执,以及体力不足的现实问题。
无论“早教”还是“托育”,家长的正确认知和理性看待,才是最重要的。让婴幼儿打破“温室花朵”的标牌,紧抓0-3岁大脑黄金发育期,在此阶段通过科学手段,得到最大地开发和塑造,为今后精彩的人生挥洒最明媚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