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年龄不大,却有“两幅面孔”。
在家里的时候说一不二,表现得非常任性,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搞得“鸡飞狗跳”;
出了门,却仿佛戴上了面具,连句话都不敢说,活生生一个“小受气包”。
在家“小霸王”,出门“小绵羊”,这样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缺陷”,等大了以后,多见见世面,情况会好很多。
但事实上,孩子“窝里横,外边怂”与性格的关系并不大,和父母以及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很可能是不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大家一定要多上心。
为什么孩子会“窝里横”?
1.过度溺爱
其实,很多孩子“窝里横”,都是有特定目标的。
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家里谁对孩子最溺爱、最无条件的包容,孩子往往会表现得更不“客气”,在面对比较严厉的长辈时,孩子则会表现得相对比较乖巧。
尤其对某些“隔辈亲”的家庭来说,这种“窝里横”的问题会更严重,因为老人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孩子会变得有恃无恐,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久而久之,变得越来越霸道、刁蛮任性。
2.父母也是“窝里横”
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是你照见真实模样的镜子。”
之所以孩子会习惯“窝里横”,恰恰在于有个一模一样的父母,他们在家里对待家人非常严厉,给外人的感觉却如沐春风。
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学得有模有样,把坏脾气都留给最亲近的人,变成“窝里横”。
3.家长经常妥协
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没有基本的原则和底线,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把一些无理的要求当做理所应当,总以为父母、爷爷奶奶会对自己妥协,从而表现出比较蛮横的态度。
可等到外面时,别人不会像家人一样惯着孩子的坏脾气,当受到打击,产生挫败感时,孩子就会在家里表现得变本加厉,陷入恶性循环中。
为啥孩子到外面又会变“怂”?
1.缺乏社交能力
有些孩子经常宅在家里,平时很少出门,缺乏与人的互动交流,社交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于是在外面时,总是会变得胆怯内向。
处于陌生的环境场合,孩子会表现得害羞、不果断,即便是遇到问题乃至被欺负,也无法自己解决,出声反抗,与在家里“小霸王”的形象大相径庭。
2.缺少安全感
我们常说家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在家里时,孩子可以肆意放纵自己的坏脾气,由于父母的包容,他们会有满满的安全感,可是等来到外面时,孩子会发现没人为他的刁蛮任性买账,缺少安全感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表现得太跳脱。
孩子这样的情况如何矫正?
首先,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原则、有底线,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有些家长习惯于给孩子特殊待遇,明明父母和孩子应该以平等的地位相处,却总把孩子捧得高高在上,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反而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原则有底线很重要,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一定要拒绝,如果孩子犯错,该有的批评和惩罚也必不可少,切忌一味地纵容。
我们只有为孩子立好规矩,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才能让孩子在家中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不随意将坏脾气发泄在最亲近的人身上。
其次,我们要多带孩子外出与同龄人交往,提升其社交能力。
没有人天生就是“自来熟”,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断沟通交流所习得的。
为了让孩子能够“里外平衡”,学会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我们应该多带他们外出,尝试更多地与同龄人交往,。
或许孩子最开始会不太适应,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即便孩子与人发生争执,非必要的情况下也不必参与,只有让孩子不断经历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办法,才能变得更有自信心,改变出门就“怂”的行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