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转变后,教师依然很忙,忙于学习、忙于思考、忙于交流、忙于实践,但忙在了“点”上。园长看似做了减法,但是点到了教师的“成长穴”。
日常感情交流,滋养教师心灵
案例三:
李老师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因为喜欢幼师工作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平时她总说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会,集体交流时也很少发言,但学习认真主动,感悟写得也很深刻。园长在巡视中发现,周末李老师把位于二楼的活动室玻璃擦得干干净净,还经常早到晚走加班,却从不张扬。谈及这些,李老师说:“这没什么,我能力不如其他老师,班级的事就多干点儿。”
园长看出李老师的不自信,也折射出自己管理的缺失。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平常与教师情感交流贫乏,感情基础薄弱,忽略文化熏陶,那么教师的心灵就缺少能量的滋润,难以保持热情。
园长及时调整角色,让自己成为“行走的故事机”“忠实的点赞台”和“满格的充电器”。在一次培训会上,园长向大家分享了李老师朋友圈发布的“午睡后给孩子梳的花式麻花辫”图片,每个女孩的发型都不一样,孩子个个开心得不得了,家长也一片点赞声。
午后梳头看似是平常的工作,但李老师用爱心和责任心,让小事变得不平凡。园长又读了李老师的学习感悟,让大家看到了李老师不曾展现的另一面。园长的关注和肯定,是对李老师真正的尊重和关心,让她产生了在群体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后的工作中,每当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园长就及时在工作群或会上分享,让每位教师的正能量故事都有机会在集体面前“曝光”,这些来自工作本身的激励,对教师成长是最有效的催化剂。
当园长为教师“减负”,管理过程中处处体现温度与情感,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潜在动力就得到了及时满足和激发。当园长用良好的状态影响教师,教师也会传递给孩子,美好的情感和力量流淌在园长、教师、孩子和家长之间,幼儿园就有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就会形成。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威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2年08月07日第2版
作者:丛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