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药物误服或过量时,看护人应沉着冷静,弄清孩子吃了什么药(毒)物、吃了多少以及服用时间,并带上残余药物、呕吐物、药瓶和/或外包装尽快带孩子就诊。如果为无腐蚀性药物,可酌情给孩子多饮水,不建议常规催吐,尤其是婴儿、意识不清或抽搐的儿童禁忌催吐;对于意识清楚且可配合的年长儿童,如为1 2小时内服用的药物,可让其多喝水并尝试催吐,但动作应轻柔,避免局部损伤。如果误食了腐蚀性物品(如洁厕灵、管道疏通剂)等,既不能催吐,也不要大量喝水、牛奶或其他饮料,应立即就医。
如果孩子摄入药物或毒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喘憋、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神志不清、嗜睡、烦躁、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时,看护人应带其及时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意识丧失,但自主呼吸和脉搏存在,除了及时呼救外,看护人应让其处于侧卧位,并密切观察呼吸及脉搏等情况。一旦孩子呼吸、脉搏消失,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需要注意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如主动服药过量,看护人不要急于责备,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擦伤、切割伤
暑假期间,看护人一个不注意,孩子身上就挂了“彩”。而擦伤和切割伤是儿童活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类型,损伤程度轻重不一。
受伤后应先止血和清洁伤处。可用干净布料或绷带直接按压出血部位至少10分钟以止血,按压过程中不要反复查看伤口,以免影响止血。污染伤口可先用清水冲洗,尤其是伤口处有沙砾等污染物时,充分冲洗后用肥皂水清理创面,再用清水将肥皂水冲洗干净,然后涂抹碘伏消毒,待创面干燥后可局部涂抹抗菌药软膏。必要时可局部覆盖无菌纱布以防伤口感染,但需每日更换以保证敷料干燥、清洁。
如果伤口较深、穿透整层皮肤,或为伤口边缘不整齐的裂伤,或伤处被污物沾染明显等,都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除了清创缝合等治疗外,医生还会根据患儿的疫苗接种情况和伤口情况决定是否注射破伤风疫苗和/或免疫球蛋白。
在伤口恢复过程中,需要留意有无感染征象,如果伤处红肿加重、流脓、有异味、皮肤温度增高等,均提示感染,应及时就医。如果伤口仅有少量透明或者黄色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多数割伤和擦伤可在7 10日自行愈合。
脚踝扭伤、骨折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暑假到了,孩子各类活动增多,在奔跑、摔跤、攀爬、追逐打闹时容易发生脚踝扭伤,严重时还可能发生韧带断裂或骨折。
脚踝扭伤的最常见表现为脚踝疼痛、压痛、肿胀、淤青、活动受限和无法承重。孩子发生脚踝扭伤时,处理方式遵循“RICE”原则(休息、冷敷、加压、抬高)。
休息(REST):停止患肢活动,尤其是不要让患肢承重。
冷敷(ICE):扭伤后的24 48小时,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局部,每1 2小时1次,1次15分钟。损伤后,应冰敷至少6小时。
加压(COMPRESSION):用弹性加压绷带缠绕脚踝,有助于减轻肿胀和支撑脚踝。避免缠绕过紧,以免阻断足部供血。
抬高(ELEVATION):将受伤脚踝抬至高于心脏平面水平,例如,卧位时用枕头或毯子垫高足部,坐位时将伤足放在桌子或椅子上,以减轻肿胀。
部分看护人看到孩子脚踝肿胀,认为局部按摩可以消肿化瘀。殊不知,受伤48小时内进行这种操作可加重肿胀和瘀血,故应避免。
如受伤脚踝疼痛剧烈、肿胀严重、无法承重,或脚踝畸形、不能施力、不能恢复到正常位置,或无法确定损伤的程度时,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骨折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疼痛和肿胀明显,按压受伤区域时,疼痛明显加剧,局部可有畸形、瘀伤甚至皮肤破裂。其中,脊柱骨折可损伤脊髓,导致感觉和运动丧失、尿潴留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孩子发生骨折,在就医(或急救车到达)之前,我们能做什么?如果孩子存在出血,可以干净的毛巾或衣物压迫止血。不要随意搬动受伤儿童,不要活动或者牵拉损伤部位,应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有条件可以局部冰敷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怀疑颈椎或其他部位脊柱受伤,切不要随意搬动患儿,尽量等急救人员到来进行正确处理。如果必须要搬动受伤儿童,必须进行轴向搬动,也就是将头、颈、躯干视为一个整体,保持相互之间没有运动的情况下移动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