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早教机的自我约束与野蛮生长
作为儿童可能会长时间接触的硬件产品,家长在选择时,其安全性都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截至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早教机的国家标准或性能要求。绝大多数厂商在制造早教机时依据的还是玩具的材料、包装方面的相关标准。部分早教机将卖点着重放在了“经摔、耐用、无毒、护眼”等方面。针对教育领域的标准,例如读音是否标准等,目前没有检测标准和相关规定,不过也早已自成一派……
双语成必然、语音交互是常态。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早教机,其同质化都相当严重。复刻优秀产品未来销售风险最低,虽不难理解,但早教机市场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进步。外形上不同只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内在功能差异,才是真正拉开家长决策的关键。而当下,“功能战”似乎已经变为了“资源战”。谁的卡片最多?谁的故事最多?谁的动画 IP 更让孩子熟悉?成为了家长最容易区分判断的依据。
但在这之中也存在着种种隐形消费,“开通会员即可享受 300+ 故事合集”、“付费解锁更多儿歌”……而在早教机买到手之前,商家宣传或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所有对接平台资源都可使用。想要新东西,就得付费,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早教机中,学习平板、电视、摄像头等等硬件均有此类情况发生。
另外,同一早教机为尽可能多地覆盖受众人群,往往会将其内置知识水平不断加高,根据相关产品售卖详情页展示,有的甚至已经加入了小学知识。这也给研发学习平板的相关企业一大启发,增加讲故事功能、加入部分电子绘本,就可将早教机包装在内,拓宽消费市场。
结语
相比于学习机等教育属性强的智能硬件,早教机可在线下出现的售卖场景更为丰富,如商超、母婴店、玩具店等等。多场景的出现潜移默化的暗示消费者早教机的必需性。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早幼教企业也致力于让早教机成为线下必需品。二十余年来,早教机紧跟时代发展,被附加于种种技术与功能,而近两年似乎走入“瓶颈”。有人预言,下一步或许是“元宇宙+早教机”,但具体如何实现,或许还要等其余赛道教育智能硬件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