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提到,运动是能够促进身高增长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采用哪些具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长高呢?
为更方便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做些假设:

一、让孩子选择天天躺平好不好?
为避免给予长骨纵向压力,减轻骺软骨的负担,更多地选择切实“躺平”的生活方式如何?本来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深度睡眠期),而后者将在身高增长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晚上适度的拉长躺平入睡时间对身高是有好处的;但如果白天还是如此,情况就反过来了。
生长激素效用的更好发挥是建立在长骨在一定程度上受力,激活骺软骨和骨膜上的细胞,更多地帮助骨质沉着的基础上的。躺平后骨体缺乏受力,骨质会慢慢流失,道理也很简单,人体的骨质累积是也是本着“用进废退”的原则进行的,骨受力减少,人体本着“经济性原则”会将本来供应给骨的“营养物质”挪作他用。这类似于完成任务归来的航天员,为预防骨质流失(失重)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出舱后是不能独立站起来行走的。
杯具的是,现实中虽鲜见完全躺平的孩子,但却有不少处于青春期,身高增长在迅速增加阶段的孩子长时间“静坐少动”,而这对促进身高的增长显然也是不利的。

二、持续负重是不是个好的选择?
那走另一个极端,生长发育期的孩子天天持续地背个重物(如书包)如何?很显然这也不是个好的选择,外力持续压迫骨体(含骺软骨),会妨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其结果更有可能形成身体姿态异常,比如圆肩驼背。
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人体的长骨需要受力(承重或肌肉收缩牵拉),但这个力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更不能又大又持续受力。那么,为了在自身遗传和营养条件下更有效地长高,我们需要提醒孩子们,站起来、动起来!

三、哪些运动方式可以更好促进长高?
坚持慢走或跑步是一个选择,自体重锻炼,对下肢长骨有压力,且周期循环。

配合跳绳、摸高锻炼效果会好些:下肢动作,预蹲、跳起、落地缓冲,这个过程中会给予下肢骨(含骺软骨)较大且间歇性的力学刺激,促进骺软骨的发育。这也是低年级小学生体育课特别强调跳绳成绩的原因之一。

篮球、排球、网球等球类项目效果会更好些:球类项目需要跑动+跳跃,且在锻炼过程中下肢各关节不仅要做屈/伸运动;而是完成侧滑、变向、转身等更为丰富的运动方式,对骺软骨的直接刺激更为充分,同时也更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环。另外,因为有了“球”作为目标物引导,便于诱发兴趣,让孩子们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