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我大多住在爷爷奶奶家。
他们信奉“和为贵”,天天在我耳边念叨:“和同学要和睦相处,一定不能打架,要好好说道理,动手打人是会被讨厌的,什么事忍一忍就过去了……”
在这样持续的说教之下,当时的我特别软弱,总被欺负,根本不知反抗为何物。
最夸张的一次,我被同学从滑梯上推了下来、几乎摔断鼻梁骨,他们的处理方式是将“凶手”请到家里,煮了两个鸡蛋给他,然后对我说:“他肯定不是故意的,你们要好好相处,继续当好朋友!”
结果一出门,人家就又推了我一个大跟头。
我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童年的照料,但这种“照料”带来的创伤也的确让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治愈。
而回忆起这一切时,我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
一、 对于孩子,说教是以爱为名的“毒药”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一段是宋倩和女儿英子一起跨年。
她送了英子一个手机,英子很开心,对话开始其实也挺温馨的:
“一八年还有一小时就过去了……咱经历的事太多了,不愉快的事也太多了,咱就都把它扔在二零一八年,迎接一个崭新的二零一九年,开开心心的!”
然后,她收起笑容,叹了口气,话锋一转:
“但是说实话,我觉得二零一九年未必更轻松啊,到底是要面临高考的……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所以,英子,你真的要把心思真正地放在学习上,把最后这个冲刺完成好,好吗?”
语气仍然很温和,但英子的表情肉眼可见地从开心变得凝重、直至低落:
“我知道……我知道该做什么……”
宋倩的话仍在继续:
“你看,妈妈也不是不允许你玩这些东西……但是,万事都有轻有重……”
宋倩当然是爱英子的,英子也知道妈妈爱自己,但这份爱带来的却是窒息、是焦虑、是痛苦,是一大堆看似和爱不搭边的东西。
孩子非常敏感,能清晰感受到父母传递的焦虑,会本能地用疏离、讨好甚至自我封闭等“防御手段”来降低伤害。
长此以往,他会对父母失望,变得孤僻,无法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说教所能造成的后果还不止于此。
心理学家斯金纳曾提出一套著名的“强化理论”:
我们可以通过对某种行为的“激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其出现的频率。
比如,在孩子倒垃圾时,我们奖励他一块糖果,他今后就会更积极地去倒垃圾;而如果在他倒垃圾时抽他一巴掌,他可能就再也不会倒了。
“鼓励式”说教的依据就在于此。
但这套理论的初衷是动物训练,孩子不是动物,何况你所鼓励的,也只是你想要的行为。
潜台词就是:“你做我喜欢的事,我才鼓励你、才爱你。”